小小金“菇”棒 撑起致富“伞”:莱阳市柏林庄街道以全产业链菌菇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3-12-20 10:32 来源:大小新闻大小新闻客户端12月20日讯 莱阳市柏林庄街道将菌菇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按照“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村社融合、共同富裕”的工作思路,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全力打造集秸秆回收、菌棒制作、栽培种植、仓储销售、精深加工、废料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为助力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党建引领、规模经营,走上致富“快车道”。一方面,加强人才引育,打造助农强企“好队伍”。坚持“引进+培育”两手抓,利用中秋、春节等节点,组织召开在外人才座谈会,由村“两委”一对一联系本村在外人才,引回北汪家疃村在外能人褚振涛回村创办菌乐菇种植基地,通过人才共建协同发力,基地品牌“菌乐菇”被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编辑部评为2022年度“上榜品牌”,带动了街道平菇产业的发展。同时,依托柏林庄街道党工委党校(党员教育中心)主阵地,通过课堂学习+实地观摩,为回引人才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全面提升助力乡村振兴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村庄致富“新路径”。在菌乐菇种植基地的带动下,按照“统一指导、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模式,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影响力、知名度,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黄花沟、北臧家疃、北汪家疃村、全家屯等9个村庄发展平菇产业,共建成菌菇种植大棚40余个,形成了“支部领办、基地带动、村庄参与、群众受益”的北部平菇产业带。目前,柏林庄街道菌乐菇种植基地年可销售菌棒140余万个,平菇600余吨,年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37个,累计为村集体、群众增收280余万元。
转型升级、循环经济,探索产业“全链条”。一方面,变废为宝,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积极发展循环型、绿色型农业新业态,引进食用菌菌棒生产线2条,收购村民废弃的玉米小麦秸秆、玉米芯、麦麸等原材料制作菌棒,降低菌棒购买成本的同时又可避免因秸秆焚烧、储存产生的环境问题。食用菌菌棒产业每年可消耗农作物秸秆1万余吨,折合种植面积2万亩,节约成本180余万元。引进废弃菌棒有机肥生产线1条,通过对废弃菌棒的合理回收,让有机肥还田、让土壤改良,每年可产出有机肥50万余吨,用小蘑菇串起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另一方面,延伸链条,打造利润增长新“高地”。借势预制菜产业发展新风口,基地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成立预制菜研发团队,与企业合作发展平菇预制菜。截至目前,已研制推出了油炸平菇、平菇酱、平菇丸等6种产品,将农产品从“菜篮子”推进“菜盘子”,利润增加值提高10%左右。随着平菇产业向“更高阶”迈进,牵引出从生产、加工到冷链、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为莱阳味道增添更多柏林庄元素。
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激活发展“新动能”。一方面,推广技术成果,引领共同致富。依托菌乐菇种植基地设立柏林庄街道乡村振兴菌菇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资源融合优势和平台链接功能,累计接待莱阳市内外学员1200余人次实地交流学习,分享基地创建种植经验,探讨食用菌经营模式。带动山东省内外有条件的菇农建设食用菌基地17处,从基地选址、大棚建设、菌菇种植到产品销售,全过程跟踪服务,给予技术指导和支持。示范基地被烟台市·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烟台市分校在2021年度授予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优秀田间学校”称号,当前正在申报2024年农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另一方面,深化校地合作,共谋乡村振兴。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柏林庄街道菌乐菇种植基地与青岛农业大学开展“科技小院”项目合作,由基地提供菌菇种植资源,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平菇种植、秸秆资源利用、产品研发等关键环节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持续在“特”上做文章,在“优”上下功夫,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使平菇种植成为柏林庄实现乡村振兴路上的特色名片,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科技示范推广、科技培训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发展路子。(董健 李圆)
责任编辑:纪春艳
审校:高涵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