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闻特别报道】信仰之路:敢为人先的担当
2021-07-13 10:52 来源:大小新闻党建频道烟台开发区城市展示中心成为不少烟台人和来烟游客的重要“打卡地”。
大小新闻客户端7月13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高伟 刘洁 通讯员 马双军 王聪 吕爱华 摄影报道)
盛夏时节,海浪翻涌的金沙滩岸边,一座极具现代感的建筑巍然屹立,那汹涌的浪花似在无声诉说着这里发生的滔天巨变。这里,就是烟台开发区城市展示中心。
5公里外的自贸创谷,以科技感十足的方式呈现着烟台开发区阔步迈入“自贸时代”的生动实践。
烟台开发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这是一片诞生于“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区域。起势于国家重大战略,又在接续奋斗中一路奔涌向前,开发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杀出一条血路”,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奔跑者的姿态闯出一条生路,闯出一条新路,闯出一片光明未来。
6月16日,“信仰之路——‘馆’览百年红色胶东”大型融媒战役性采访组走进烟台开发区城市展示中心和自贸创谷,聆听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春天的故事”,探寻那份令人振奋的担当精神和干事热情。
改革大潮起
奏响“春天的故事”
从历史中走来,在现实中起势。作为一个“新区”,烟台开发区的发展壮大注定与众不同。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烟台开发区城市展示中心已经成为不少烟台人和来烟旅游外地人的重要“打卡地”。
这里生动讲述了近40年来烟台开发区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城,从一个小渔村变身为烟台经济中心的“春天的故事”。
步入展示中心,迎面就是错落交叠的木纹石装饰元素,其上循环闪现着烟台开发区建区37年来所取得的各项成就:
ISO14000国家示范区、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联合国绿色工业园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一个个荣誉是烟台开发区发展壮大的最好见证,更是开发区人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生动写照。
很难想象,一片盐碱滩上能崛起这样一座新城。
巨变,源自一声“春雷”。
让我们把日历翻回到1984年的那个春天。是年3月26日至4月6日,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作出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烟台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每一个开放城市中兴办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喜讯传来,春潮激荡黄海潮。1984年4月8日,烟台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当即研究决定:立即着手进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选址和人才储备工作;考虑筹建班子的组建和发展规划的制定。
如何将时代的思考真正转化为发展的机遇?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选址尤为关键。
“要有明确的地域界限,便于管理;要有城市依托,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节省前期开发投资;要有较好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烟台开发区城市展示中心解说员苟雨洁介绍,烟台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范围一步步锁定。
1984年9月7日,时任国家副总理谷牧登顶福莱山,指向东北,“就那个方向,先开发2平方公里”。当年10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定区域范围为夹河以西、柳林河以东、柳子河以北、海岸线以南,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先期开发2平方公里。彼时,烟台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已经完成70%。
改革开放如同一声惊雷,汇聚起改变中国的力量,催生了亿万中国人民大踏步追上时代的激情,一个“万物生辉”的时代迎面而来,一个区域的巨变由此启幕。
一粒种子在黄海岸边种下:1985年3月20日,烟台开发区举行奠基典礼。
应势而生的烟台开发区始终牢记党中央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意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我们憋着一肚子劲,要打翻身仗的劲,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
“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肩负起改革开放的重任,烟台开发区犹如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开始了小渔村的逆袭之路。
1985年12月20日,烟台开发区第一家合资企业——烟台亚东标准件有限公司开工建设,这是首批沿海开发区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1987年落户烟台开发区的汉高乐泰,是首家进驻烟台的跨国外资企业。2001年,浪潮、LG落户,2002年东岳进驻,2004年富士康进区,2005年大宇造船落地……一个个大项目的到来,让烟台开发区成为发展的热土,这里生产出了烟台市第一辆轿车、第一台挖掘机、第一台机床、第一部手机、第一台电脑、第一台电视……
是什么造就了烟台开发区?
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动力与活力,是“咬定青山”后敢想敢试、担当进取的奋斗精神,是勇立时代潮头、敢于争创一流的胆识魄力。
发展“只争朝夕”
荒滩上崛起新城
弹指一挥间,崛起一座城。
在烟台开发区城市展示中心二楼,万华、上汽通用东岳基地、富士康科技集团、正海集团、万润精细化工……一个个企业的名牌展示在显眼位置。
展厅中间,现代汽车研发中心的汽车模型、泰和新材的间位芳纶、东诚药业的创新药品等等,无不彰显着这片“新区”雄厚的家底。
生而不凡,艰难崛起。烟台开发区人凭借敢为人先的闯劲、只争朝夕的拼劲、善作善成的韧劲,招商引资一路飘红,重大项目持续进驻,在一片荒草地上硬生生造出了一座“新城”。
时间回到2004年,在引进富士康项目时,为满足投资方3个月投产的要求,开发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启动倒逼机制,改造既有厂房,仅用51天时间,就实现项目投产。同时启动新厂区建设,用时11个月建成投用,创下了富士康国内园区建设新纪录。富士康落户后,一跃成为烟台产出最大的企业和全省第一出口大户,产值突破千亿,出口一度占到全省十分之一。
正是凭着“杀出一条血路”的气概,靠着那么一股子气与劲的勇毅,烟台开发区不断冲破思想观念障碍,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书写了壮丽的改革发展时代篇章。
数字是最有力的佐证:烟台开发区已经聚集了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25家,市场主体5万多家,工业企业3千余家,挂牌上市企业97家。同时还拥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60余个,聚集各类金融机构120多家,设立各类基金200余支、总规模1400多亿元,在全市1/40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1/5的GDP、1/4的税收、2/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1/2的进出口总额。
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字、一个个令人激动的场景,肇始于改革开放的历史选择,源自于烟台开发区人敢闯敢试敢干的激情豪迈。
时至今日,从2平方公里盐碱地上起步创业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奇迹般地成长为36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挺立在黄海之滨。
三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开发区人接力奋斗、砥砺前行,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发展奇迹,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当这座城市从一片盐碱荒滩上巍然崛起的时候,当这里的人们从贫穷落后步入小康生活的时候,我们也更深刻地体悟到发展是为了什么?
为了人民!
烟台开发区坚持高层次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打造诗意栖居之城、现代开放之都、绿色生态家园、浪漫度假海岸,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截至目前,烟台开发区累计投资138亿元,开工建设安置小区14个,竣工面积达到328万平方米。先后规划建设了8大城市综合体,百姓生活舒适又惬意。
使命,因艰巨而显崇高;时代,因担当而铸辉煌。
为人民谋幸福,烟台开发区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时刻不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
扛起国家战略
阔步迈入“自贸时代”
5公里外,一座崭新的“自贸创谷”向世人展示着烟台开发区进入“自贸时代”的积极作为。走进展馆,如雄鹰展翅的版图向我们讲述着这片区域新的使命与未来。
2019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山东、江苏、广西等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山东自贸区包含济南、青岛、烟台3个片区,其中烟台片区全部位于烟台开发区范围内。
“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的殷切期望。
做任何事,从0到1不容易,从1到100更难,而难上加难的,是这100都值得推敲、经得起检验。自贸区烟台片区的建设面临的就是从1到100的成长考验。
自贸区烟台片区获批之前,全国已经设立了12个自贸试验区,并初步形成了自由贸易的制度性优势。好改的都改了,好走的路都蹚出来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可以说,烟台片区的建设,既面临前面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自贸试验区,还面临上海临港新片区这个升级版的新标杆,更面临同时获批的其余5个自贸试验区以及济南、青岛片区的激烈比拼。
在这种形势下,烟台片区迅速找准定位,勇当“探路者”,耕好“试验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改革创新的“深水区”积极探索。
国兴铜业,位于自贸区烟台片区的一家大型铜冶炼企业,也是全国铜冶炼行业的领军企业。之前受我国环保要求限制,国外大量的铜精矿无法直接进口,要先在韩国、马来西亚等境外进行混配后再进口,以至50%多的利润都被境外企业拿走。
企业的烦心事,就是自贸区试验的着力点。
自贸区烟台片区借助自贸区、综保区、烟台港等多重叠加优势,联合烟台海关积极对上争取,在高标准建设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系统完善的监管制度和举措,开启了铜精矿保税混配业务,成为了关检合并后全国首个试点,解决了江西铜业多年的发展瓶颈,年可增加进口50亿元、利润7000万元。
秉持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烟台自贸片区善作善成,相继推出十大“牛鼻子”工程,打造八大中心,同步实施“八大行动”,正通过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将打造智能制造聚集区、中日韩合作先行区、海洋经济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现代服务业样板区的广阔蓝图一步步从愿景变为实景。
试验硕果早已盈枝:试点任务方面,实施率达到93%,未完成事项在全省三个片区中最少。制度创新方面,围绕八个方面出台了200余项政策文件,形成制度创新案例和改革成果66项,其中全国典型案例7项,3项在国家推广、12项在全省推广。赋能发展方面,自贸引领全区发展逆势上扬,外商投资总额增长16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4%、外贸企业数增长149%。
责任编辑 纪春艳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