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作为一种中国加入WTO以后才广泛进入国内的舶来品,投入进中国14亿人口的市场内,近些年数据连续出现较大增幅,迸发出了空前的盎然生机。
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发布2021年1-9月酒类进口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进口酒类市场烈酒量额延续增势,突破1亿升大关;其中,威士忌的增长最为迅猛,进口额3.1亿美元,同比增长113.4%,进口量2213万升,同比增长55.8%。从增幅上看,威士忌在中国市场“火了”。
而实际上,对比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698.0万千升,威士忌的2213万升不足白酒的3%,相较于中国酒类消费的大市场,威士忌实际消费数量的占比,实难称之在中国“火了”。
洋酒在国内缘何始终不“火”
《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中国文化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和而不同,兼容并包”,从屡次三番遭遇游牧民族入侵到一次次的民族融合,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华夏民族坚守“中庸”,同化了一次又一次占领甚至统治中原的外来文化。
酒文化同样不例外。近代工艺的葡萄酒流入中国时,国人曾一度欣喜于共情古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潇洒,也曾热衷于体验国外“高贵”葡萄酒文化带来的阶层感。而如今,葡萄酒已入寻常百姓家,偶尔尝鲜尚可,远谈不上替代白酒。
虽然,中国当下拥有数量庞大的年轻人和中产,而洋酒极为擅长的消费者教育和个性化营销对这些追求个性化人生、品质化生活的潜在消费者,具有十足的吸引力,当下这部分人群也恰是洋酒的消费主力——洋酒通过介绍其生产地址、酿造方式和饮用文化等,营造出品质化、高端化的“阶层感”,迅速吸引了一部分国人成为其拥趸。
但有趣的是,有许多年轻人在初入社会时还非常喜欢洋酒,但工作了几年后,酒局上默认的仍旧是白酒,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国人短期的消费习惯或许会被国外“洋文化”冲击,但长期来看在其骨子里的文化属性仍旧很难改变,在身边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在几千年中国酒文化的耳濡目染中,大部分喜欢洋酒的人最终会回归传统的大众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