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变文创产品——“蒸蒸”日上的福山 “饽饽经济”
2021-02-11 06:11 来源:福在福山在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胶东,
浓浓的年味就在延续百年的民俗里。
“廿三,辞灶天;廿四,拉大字;廿五,做豆腐;廿六,割年肉;廿七,宰公;廿八,把面发;廿九,全都有;三十下黑儿满街走。”
这是烟台有名的年俗顺口溜。烟台人忙年,少不了要蒸几锅大饽饽。在福山区,蒸铁饽饽蒸出了文化现象——这种当地妇女都会做的常见面食,在当地党委和农村合作社共同的智慧下,短短几年间迅速“发酵”出势头强劲的“饽饽”特色文创产业,走出了一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脱贫探索之路。
畅销:
门楼“开口笑”大饽饽供不应求
上午10时许,走进烟台福山区门楼镇周家岘村“大饽饽合作社”的农家小院,三口大铁锅上面正热气腾腾地蒸着大饽饽,那扑鼻的麦香真让人垂涎三尺。
“‘急火的饽饽慢火的发糕’,蒸饽饽火候很重要,饽饽开口笑不笑关键是我这‘火头军’灶底的火候。”院子里,70多岁的陈文思笑着往大锅底下添柴禾。
屋里是另一番天地,说是饽饽的海洋那可是一点也不夸张:厨房里的面板上,七八个妇女正在忙碌着,揉面的揉面,搓形的搓形,放枣的放枣,一派忙碌的景象。
“过大年,蒸饽饽,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向上、红红火火,咱门楼人过年都蒸大饽饽,图个喜庆、热闹。”40岁的徐美华笑呵呵地向大家说,饽饽上面三瓣之间要距离对等、长短一致,这样蒸出来的大枣饽饽才“笑”得标致。
中间屋子的炕上则放着发好的面和已经做成型、等待被蒸的饽饽,最有年味的要数最东面的那个房间,摆放着蒸好的开口笑大饽饽。
“这是我们门楼有名的‘开口笑’大饽饽,绝对是纯手工的,并且是完全按照老传统、老工序、老套路加工的。” 望着一层层“笑开花”的大饽饽,合作社带头人54岁的姜华芝乐呵呵地说,“我这可不仅是体力活,每一道工序的技术活都重要着哩!”
姜华芝做了五年的大饽饽了,每年一进腊月门儿就开始带邻村里的妇女蒸饽饽:“12个人一天能蒸十袋面500个饽饽,10块钱一个,一天增收5000块钱!”伸出红通通的手指,姜华芝让记者看:“你看看手指头都揉肿了!以前没蒸大饽饽时,妇女们进了腊月就打麻将逛街,这蒸了大饽饽能增加点收入,一户能收入4000千左右呢!”
别看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合作社对工艺和标准的要求毫不马虎。
“这些妇女都是行家里手,我们必需得保证我们大饽饽的质量,今年我们分了五个点儿,有三十多户农户参与进来做大饽饽,明年,我们继续将周家岘开花大饽饽做成品牌,让周家岘大饽饽美名远扬。”门楼镇周家岘村第一书记邹少忠笑着说。
设计饽饽礼盒,把工人们送去“学艺”,四处推广打开销路……如今,周家岘村本地新客户越来越多,外地回头客反复下单,邹少忠初步盘算了下,这二十来天就差不多能为村民带来十多万元的收入。
创意:
贺岁小饽饽做成文创产品
“饽饽”初级入门技术并不高,在福山,可以说是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蒸。但要从各家各户的锅灶走出来,实现产业化,让家常手艺成为挣钱的本事,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在福山,不止在周家岘的饽饽合作社让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福山区还把饽饽产品做成文创产品和吉祥食品,打开了销路。
周家岘的饽饽合作社做的是饽饽里的“大哥大”,每个饽饽动辄好几斤,福山居民权福健却把饽饽做成了“袖珍版”,每个仅有一元硬币那么大,仅重3.9克,还“有鼻子有眼”,令人爱不释手。
在“福盘”内铺上红布,将蒸好的饽饽取99个在红布上摆成一个“福”字——这样“福”“寿”一套要卖1999元!
“我们的小饽饽其制作工艺并不简单,跟大饽饽一样,也需要挤褶、挑鼻、插枣丝,再将其巧妙地组成吉祥文字,销售到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都是作为年节高端礼品送客户的,产品供不应求。”采访中烟台福山大面餐饮有限公司负责人权福健介绍,他们把福山饽饽全手工非遗项目包装为文创产品,成为了在全国都有稀罕的“节庆产品”。
按照咱烟台传统习俗,结婚、上梁、送三、百岁、过年时都会用到大花饽饽。婚礼上的饽饽,有“龙凤呈祥”的脸盆饽饽;“送三”是姑娘出嫁后的第一年农历三月三,由婆家做一筐“春燕”带回娘家,表示燕子归巢、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百岁”是婴儿出生满百天,由姥姥家送贺岁花饽饽,盼望孩子健康成长。
2月8日早上,在烟台市福山区老岚馒头店,几十名工作人员一直连夜加班赶制大饽饽。
“订单根本忙不过来,我们现在处在通宵加班中,基本上一天做上万个饽饽。”说起来,老岚馒头店初汉青做出的福山花饽饽非常有地方特色,他本家就是福山面塑传承人,企业里聘请十几位福山本地面塑老员工,以婚庆、生日、祝寿、小孩百岁、出行等为主题,推出三大系列几百个品种样式不同的主题花饽饽,产品供不应求。
“城市里年轻人一般都不会做这个了,就算是会做,家里也没有大锅。平时上班忙没时间,大多是到我们这里预订。”老岚馒头店总经理初汉青说,现在总店一天要做5000多个大饽饽,几个分店加一起,整个腊月差不多接2万多个订单。“小年过后最多,至少要20多个工人倒班,机器也是24小时运转。”
“现在,我们的老岚馒头有十几个加盟店,遍布栖霞、八角、古现等地。为烟台百姓用心服务,希望打造成烟台本地知名的面食企业。”初汉青说。
产业找对头 村民有奔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乡村要振兴,产业对头了,农民才有奔头。
产业振兴和招商引资内在逻辑一致,产业项目必须要精准有效、符合实际。从一些农村产业发展实践来看,产业项目、模式理念的不同,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有些项目“雷声”很大,实则收益非常有限;有些项目千篇一律,学了“样子”学不来“里子”,没多久便难以为继;有些项目看着哪哪都好,就是产品禁不起市场的考验。
说到底,这些产业项目没有符合当地实际,没有立足特色资源,没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就像是种了棵没“根”的树,无论施再多肥,也结不出“果实”。
靠着老辈儿蒸饽饽的手艺,福山区一批饽饽生产企业和村合作社将农村妇女就地转化,将闲置房屋重整盘活,把普普通通的面食做成了文创产品,生产企业带动农村妇女融入产业增收致富。
由此来看,“对头”的产业不一定多么“高大上”,不妨琢磨琢磨再熟悉不过的土特产、老手艺,没准最有奔头的产业,就在眼皮底下藏着。
责任编辑:赵璇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