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水果有剧毒,吃5颗就会毙命?很多人毫不知情!

这种水果有剧毒,吃5颗就会毙命?很多人毫不知情!

2019-05-23 13:33 来源: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近日,一则名为“紧急通知!樱桃竟能吃中毒?5颗就要人命!”的新闻在朋友圈热传。

新闻截图

网传视频

内容显示:当事人整个吞下樱桃,不久后便腹痛、头晕脑胀,视频中解释称因为樱桃核中含有氰甙,它与胃酸结合发生反应会产生剧毒氰基离子,从而导致了氰化物中毒。

很多人不禁问:为什么酸甜可口的樱桃竟成了嘴边毒药?樱桃核真有那么可怕?看来今天必须给大家补一堂课了...

樱桃核真能毒死人?

樱桃肉本身无毒,但樱桃核确实含有氰甙类物质,如果被咀嚼或咬碎,核中含有的氰甙类物质与自带水解酶接触,氰甙会分解代谢,最终产生剧毒的氢氰酸。

但樱桃核非常坚硬,一般很难嚼碎。如果连核一块吞下,樱桃核很难消化,核中所含的氰甙无法释放,也就无法和胃液发生反应产生剧毒物质氢氰酸。

要知道,任何有毒物质只有达到一定食用剂量后,才能发挥毒性作用。

单个樱桃中的氰甙含量非常低,每克樱桃核中的氰甙折算为氢氰酸后大约只有几十微克,而氢氰酸导致人中毒的剂量,约为每公斤体重摄取2毫克左右,所以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

据统计,一个体重为50公斤的成年人,需要一次性吃370颗樱桃核才有可能“毙命”。

很显然,吃5颗樱桃核会致命的说法是不靠谱的。

如果误吞下一两颗樱桃核也不用担心,第二天就会随粪便排出。为避免小朋友误食,可以先去核再给小朋友食用。

含有毒性的氰化物到底是什么?

一般具有强烈毒性的氰化物有三种:除了樱桃案例中提到的氢氰酸,还有氰化钾、氰化钠。

氰化物会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急性中毒的症状包括呕吐、恶心、头昏眼花、抽搐、呼吸衰竭等,最终可导致死亡。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氰化物有毒,但大家也不必过于惊慌。

首先,生活中大部分氰化物以氰甙形式存在,氰甙本身无毒,只有在被水解成氢氰酸后才能产生毒性。

其次,氰甙很容易去除,彻底加热是去除氰甙的有效方法。对于含有氰甙的食物,建议用沸水煮半小时以降低其含量。

中毒后的应急处理方法有哪些?

一般来说,人体对氰化物有较强的解毒能力,少量氰化物进入体内后,可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

当摄入氰化物的量超过人体的解毒能力时,才会引起中毒现象的发生。

一旦发生氰化物中毒,建议尽快送去医院处理,轻微的可采取催吐、洗胃及导泻等措施,常见的解毒治疗方法为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法。

一到了夏天,各种让人不能安心吃水果的谣言就来了↓↓↓

朋友圈热传桃子和西瓜一起吃会中毒?专家释疑

“桃子和西瓜都是夏季上市的水果,它们一起吃竟然会中毒?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近两日,一则“温馨提示”在不少市民朋友圈疯传,其宣称“桃子和西瓜一起吃会中毒”,引发众多市民的担忧。记者了解到,这其实是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

记者看到,这则“温馨提示”的内容大致为:“最近各地区高温持续,很多中暑人群,大家可能忽略了一致命细节,千万记住桃子不能和西瓜一起吃,产生剧毒性,这几天学校有学生中毒,但真是惊心动魄。医生说,桃子与西瓜一起服用,会马上丧命。科普知识!传播也是一种美德!也能救人一命!”

针对此事,记者采访了医院营养科医生。“同食桃子和西瓜会中毒甚至丧命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邓莹沛说,在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理论中,并没有这两种水果“食物相克”之说,这肯定是谣传。

西瓜和桃子都是夏令水果,这两种水果同食并没问题,也没听说过西瓜与桃子一起食用中毒的病例。但市民需要注意的是,夏季食用水果时要更加注意卫生问题,“建议大家尽量吃新鲜的水果,同时也要注意量的问题。一个人每天摄入的水果量应该控制在200到350克。”

鸡蛋不能与豆浆同吃吗?

坊间传言鸡蛋不能与豆浆同食,声称豆浆会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降低鸡蛋的营养价值。

其实完全不用担心,鸡蛋和豆浆可以同时吃,对健康没有任何不良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喝豆浆记得要充分煮开,否则会引起肠胃不适,但这和鸡蛋无关。

朋友圈传“吃西瓜感染SK5病毒致死事件” 谣言!

近日,微信朋友圈流传一则消息:“中医院: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三分,三名男女生感染SK5病毒死亡,最大的32岁,最小的5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中央1台电视新闻己播岀,暂时别吃西瓜,目前广西贵港已有13167个已感染。收到马上发给你关心的人,最好是群友。为了您的健康,请转发。暴雨水污染严重,少买西瓜吃!”

信息一经发布,一些不加思考的网友马上进行了转发,但也有部分网友表示,这是谣言。记者向辖区派出所进行核实,民警经过调查证实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警方提醒广大网友,网上信息成千上万,在转发一些信息的时候,要避免自己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更加理智和慎重的对待自己要发布和转发的信息,适当的求证和甄别,对于已经被证实是谣言的就不应再予以传播。如果已经发出不实信息,在证实其不实性后,网民更应果断删除信息或发布辟谣信息,以阻止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大小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