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开讲啦|高考历史备考建议:对课本知识进行扫描式清点,查缺补漏
2023-04-13 10:39 来源:大小新闻教育频道高三历史备考建议:对课本知识来进行扫描式清点,查缺补漏。指导老师:乔梦泽,烟台十四中高中历史教研组组长。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一部分学生容易认为剩下的时间紧张,来不及全面看书,只愿意对照出错的题翻书去记忆一下零散、碎片化的基础知识,亡羊补牢式地巩固知识点,复习中就会出现“乱而空”的现象。
其实,学生对时空观念的把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会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名学生对题中信息能否全面把握。这个时候要对照考纲和课标梳理知识体系,对课本知识来一个最后的扫描式清点,查缺补漏。按照自己的情况,确定单位时间的复习内容后,在未打开书之前,先回忆教材内容,确认已经记牢、未记牢和已经忘记的,再翻书区别对待,已记牢的可以“一带而过”;未记牢的再浏览补习一下;已忘记的及时重点重复记忆,确保熟记教材。
这一次清点,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严格控制复习进度,可以积极借助一轮复习的笔记进行记忆,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历史概念主要由内涵与外延组成,内涵就是概念的内部结构,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所反映的是对象的范围,它包括背景、与之相关事件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脑海中清晰明确的历史概念是有效开展复习备考的最大前提。
现在看历史课本,一定不能是拿起书来,从第一单元第一课开始背,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词和历史逻辑,把分散于必修和选修的相关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比如当我们以文化为复习主题的时候,就需要把纲要上册的中国各时期文化现象、纲要下册的世界各地区典型的文化现象、选择性必修二的物种交流、交通运输、选择性必修三的三到五单元,从零散状态合在一起,在学生脑中形成知识结构。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同学会觉得这个时候对照课本动笔梳理知识体系或思维导图是耽误功夫的,所以根本就不愿意去花时间认真做,总是照抄其他人或者辅导书上现成的导图。
但事实上,以构建框架为目的去看课本才真正有意义,才能让课本知识在脑中鲜活起来。思维导图主题的选择,一个是以老师的要求为准,另外可以以自己在做题中出现的高频错误为准。每个学生在知识网络上都有不同的弱势模块,自己对照自己的薄弱部分做知识的梳理,才能真正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成起来。构建时,知识框架主题词的选择可以从课本中的核心概念入手,如中华文明、变法与改革、制度变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交融、走向整体的世界等等,拿不准的可以多和老师做探讨。
在做思维导图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在明确主题之后,明确事件与主题的关系,避免知识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这种关系的确定一般要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方法,常用的比如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做完之后可以让老师指导一下,务必让自己做的复习工作逻辑清晰,思路明确。最后,一个个“个性化”的小专项,就是我们多得分的助手。
二轮做题是必须的,但在新高考历史学科在情境中灵活设问的大方向下,盲目采用题海战术并不能帮助学生提分,有时部分质量不高的题目还有可能让学生做题思维混乱。因此,做完题的反思能力比做题的数量更重要。
每次考试和练习之后,学生都应该反思自己在做错题的时候哪里出了问题,是类型题设问没分析清楚、材料信息把握不全还是必备知识的欠缺,再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再比如在类型题上,现在学生对地图、表格、漫画等非纯文字信息普遍不够敏感,容易出现材料信息把握不全导致得分不理想的问题,那当学生分析出自己存在这个问题之后,就要积极总结自己不擅长的类型题的做题方法,学会解读设问中的关键词和材料中的显性隐性信息,对照自己出错频繁的类型题有侧重地加以训练,帮助自己突破做题瓶颈。
充分利用好自己手中的纠错本,将积累的错题回顾整理再分析,剖析失误案例,谨记前车之鉴。
多用出题人的角度看材料,力争做到做题看题的高站位。现在的历史高考题,有大量让学生用出题人视角看待材料的出题方式。做题备考时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段材料需要由这几句话、这几组数据构成,这些材料在组建的时候是依据了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下笔前多想几个为什么,分析出题者的意图、所要考察的知识点、题中需要提取的信息等,能有效避免学生作答时就事论事,就题论题,得小分丢大分。
高考进入冲刺期,个别同学为了做题快、做题多,愿意做选择题,不愿意做材料题,愿意写答题提纲或者只写关键词,不愿意每次都完整做答,这就很容易导致眼高手低,本以为自己都会写,落到笔头的时候史实描述全都不准确、答题语言也不精练,最终该得的分也没拿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这个阶段学生要继续认真做完老师布置的题目,要相信老师精心筛选的题目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保证历史表述和答题语言的规范性。
另外,一定要注意建立正确的答题思维模型,对应设问要求不误答,不漏答,尽量不丢应该得到的一分。比如“变化”类题目一般以“从(由)……到……”的句式表述,“特点”类题目:应对表现进行高度概括,“评价”类题目:一般可以先简单阐述评价对象(定性),然后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进行评价,最后还可以视情况加上一些经验教训或认识之类的表述。“评析”类题目:写完结果简评后,还要写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和影响。“评述”类题目:写完基本评析后,要用具体的史实作陈述。
小论文题目可分步骤进行,第一步一般要指出作者观点并做出判断或提出自主观点,第二步要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第三步就是说明理由,①理论解释②史实论证(史论结合)分析论证的思路: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最后总结提升,做到首尾呼应。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不是熟练记住一些史事名称、人物名号、地理名词、时间顺序及相关历史概念,而是要通过历史学习、史料探究积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智慧及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情怀,通过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开拓历史视界和思想境界,从而提升个人修养、涵濡家国情怀、达成人文追求,这是基于“立德树人”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在这个宏观大方向的指导下,同学们调整好心态,科学复习,适当做题,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和输出速度的稳定性,无论是后面的模拟考还是高考,都只是一次综合性人文素养的大规模测评,让自己的大脑处于活跃的良性竞技状态,就一定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教师简介:
乔梦泽,烟台十四中高中历史教研组组长。自2013年任教以来,一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2016年获烟台市高中历史优质课程资源一等奖,2019年获芝罘区高中历史优质课一等奖,2021年获烟台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大比武优质课二等奖。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责任编辑:姜合秀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