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开讲啦|高考前综合备考指导:相信相信的力量,坚持坚持的信念
2023-04-13 10:39 来源:大小新闻教育频道高考前综合备考指导:相信相信的力量,坚持坚持的信念。指导教师:孙忠华,开发区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
问题1:关于学科复习,前面九位学科教师进行了分享,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体现: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
考查关键能力,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
注重学用结合,创设真实灵活情境;
命题设问更具开放性与探究性。
二轮复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重视学科关键能力,特别是思维品质及迁移运用能力,思维要灵活不僵化。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从可以弥补的薄弱环节入手。基本路径:
方向性——关注能力建构——考点挖掘(微专题复习)——规律方法总结——迁移训练。
1.保证方向和效率。科学高效、融会贯通。高三后期,无论是有教师引领的课堂,还是自主安排的自习,都要将“方向与效率”摆在首要位置。高三后期有大量的自习时间,这些时间主要用于自主复习。自主复习时,优势学科,主要采取纵向突破的方式,努力构建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并辅之以重点题型、易错警示等的复习;对劣势学科,主要采取横向突破的方式,选择高考的高频考点进行专题突破,要敢于且舍得用整块的时间去突破最紧要的专题;对中等学科,可将纵向突破与横向突破结合起来。自主练习时注意限时训练,激发自己的高效潜能。
2.构建知识体系,进行专项复习。建构能力是二轮复习很重要的关键能力。巩固基础,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整合提炼知识能力网络,并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这种知识的模块化、体系化能够有效避免知识漏洞。
3.进行考点挖掘,实施精准复习。精准复习才能高效备考。夯实一轮复习基础,拓展重要知识点,对复习内容进行有效排序,达到学校效果的最大化。
4.进行典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典题训练才能事半功倍。某种程度上说二轮复习要提高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规律方法的总结和一题多问的思考。要跟随任课老师节奏,注意通识性和个性化规律方法的归纳总结。
5.注重能力迁移,提升思维水平。二轮复习,要有意识训练思维能力,学会总结归纳,学会正向、反向、多向迁移运用,注重学用结合。专题复习的内容在需要运用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解题时能归纳答题的思维共性,总结题目的创新性和灵活性;重要的还是要进行做题后的反思调整。对于创新及探究性题目要注意分析元问题。
问题2:具体实操性建议。具体而言,关注四个方面:
第一,典型题目分析。拿出过往考试的所有试卷(优先期中、期末的大考卷),将过失性失分的原因尽量精简的、成条形的总结下来(筛选标准为,做错或失分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因为忽略细节或审题错误)。
第二,错漏题整理。将确实是当时能力达不到而未做对、目前可以做对的题目进行整理,将屡次出错、忽略的知识点同样以上述形式记录下来。
第三,日常积累。此步在已经做过相当一部分数量的高考卷子之后,将高考真题常见的易错点、设坑点记录下来。
第四,多反思,反思是为了更好前行。经历前三步之后,此时我们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考前提醒第一版”,而在下次大考前,我们拿出这个考前提醒第一版试用一番。
然后下次考试之后,做如下的调整:
(1)删减过于繁琐的知识点,删减已经熟记于心不会犯错的知识点。(此处的删减不建议全盘删减,在序号前打个小叉即可。让自己知道这一点可以跳过就行,但为了防止日后遗忘的可能性,还是将原笔迹保留下来为好。)
(2)增添此次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自此之后的每一次考试直到高考,有几次大考就可以几次修订考前提醒的版本,一直到终局之战。
注意事项:1.不做偏题怪题难题、刷题有度,思维至上。2.重基础,回归课本。3.提倡钻研精神,但一定不纠结。
问题3:除了学科学习,备考还有哪些建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备考的非智力因素做一些温馨提醒。
1.宏观
(1)相信相信的力量,坚持坚持的信念。相信师长始终和你们在一起。相信家长。在高考战场上,你们是主力,而家长就是大后方。相信老师们。相信老师专业的力量。老师送过一批批的毕业生,有更为细致精准高效的备考方案。老师们的精湛的业务水平、研究能力和负责的态度值得你们相信。
小窍门:每天给自己很好的心理暗示。积攒老师给你的鼓励或者评语,当做前进的动力。
(2)把握好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一模考试到二模考试之间。解决方式:自我鼓励。每年在二模和高考中杀出重围的依然大有人在。高考是个马拉松,不到最后一切都有可能。认清自我,量变必然引发质变。暂时没有进步不代表自己没有进步,提高眼界,不要只跟自己身边优秀的同学比,只跟自己过去比,应该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看到地区学校教育的优势。
第二阶段:二模到高考。到了5月份,随着高考的临近,可能有些同学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恐惧心理和焦虑心理。患得患失,担心发挥失常等等。(不用担心,很多清北的人也焦虑)
找到前几次成绩,相信自己是稳定型选手。高考成绩还会进步,相信自己的力量,做大概率分析。
找到底气,创设“重要事件”,增加成功经验,建立信心。
2.微观
问题4:心态调整上还有哪些建议?
调整好身体状态、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应根据学校安排,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注重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条具体的建议。
建议一:心无旁骛、思想纯粹。首先要剔除一切不必要的外源信息,远离电子产品和消遣式娱乐方式,减少外界的干扰,思想更纯粹,目标更单一,作息更规律,休息更科学。
建议二:稳定情绪。稳定的情绪就是好的情绪。高三后期,容易因为压力大而出现情绪波动。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建议三:适度锻炼。高考=实力+耐力+体力。很多同学因高三后期学业紧张,便整天待在教室,不愿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不可取的。每天都应当坚持适度的锻炼。建议四:保持节奏。节奏感对于高三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学习节奏、考试节奏、运动节奏、睡眠节奏等都要尽可能保持科学性、规律性和稳定性。坚持住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这样才能更沉稳更有效的进步。
关于睡眠多说几句如果睡眠时间太短,反应敏感度、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受影响。对有“挑灯夜战”习惯的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适当晚,但绝不能超过十一点半,最好十一点前休息。
建议五:细心规范。细心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和能力,需要渗透到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考场答题为例,养成工整书写和规范答题的习惯,可以规避不必要的低级失误;养成分区域打草稿的习惯,可以提高检查的效率,也更容易查找出因粗心导致的错误。学会在做题过程中将不太确定的题号标注,做了标注的题号进行优先检查。这些习惯都是细心的体现。
建议六:学会自我调整。
问题5:对于高三备考,对家长的建议?
给家长提“三不两要”:
不唠叨:
有些家长整天把高考挂在嘴边,无休止地唠叨。整天用“要为父母争口气”之类的话刺激孩子。不时督促孩子,要抓紧时间做作业。一天到晚在孩子耳朵边唠叨要刻苦呀、努力呀。不断唠叨孩子这么不听话呀。千百次地说考不上大学没有出息呀。无数次地比谁家孩子比你学习好呀。甚至有的家长还踩凳子、趴门缝偷看孩子是不是在学习。这种絮叨其实是一种不信任,只能是影响孩子的心情,让他不能好好学习,甚至还会造成双方的矛盾。
不焦虑:
其实,以往很多家长从孩子一进入高三就如临大敌,自己先有了变化: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变得比平时更宠溺,有的茶饭不思,有的夜不能寐。家长们怕孩子的成绩大起大落,怕孩子失去信心,怕孩子生病浪费时间,怕孩子情绪不好影响复习,怕孩子在这段日子里谈恋爱,怕孩子到高三了还不上心、不着急,怕孩子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反正是整日地忧心忡忡,担惊受怕,焦虑不安。
家长想让孩子放平心态自己一定不要焦虑不止。前面讲到家长无可安放的心情正在通过自己的言语传递给孩子,这种做法,更是在传递焦虑。许多时候,作为父母的,自觉不自觉地就成了孩子压力的主要来源,在孩子准备高考的过程中充当的不是一个减压者,却是一个施压者。有的家长觉得自己说的都是“你不要紧张之类”的给孩子减压的话,其实,这种话语固化的反而是“紧张”,家长要么不说,要说就要科学地说,比如,指导孩子正向语言“我很放松”引导语言。
“上次考试你是怎么考好的?”(暗示他是可以考好的)
“你是怎么做到的?”(自我赋能)
“是什么力量让你仍然能够……”(希望)
不过多关心,保持边界感:
尽量不要在孩子学习时轻手轻脚走进他房间,一会送牛奶,一会送水果,借关心之名,行监督之实。对于他们的学习如果不能提供帮助,就不要指手画脚。“关心则乱”,和孩子保持适当距离、让自己平稳的情绪去影响孩子才是正确的方式。高三的家长要做孩子不良情绪的垃圾桶,更要做前进的加油站。表达关心要看准时机,适时适度,可以选择在他们休息、放松,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嘱咐一件事最好不要重复两遍以上,否则既没有实际效果,只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对于一些志愿填报等招考信息,可以提前研究。但是不要过早透露给孩子。不要把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让孩子知道,除了增加惶恐和焦虑,没有其他作用。
要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避免工作的琐事、家庭的矛盾等不和谐音符影响到孩子。
饮食要平衡且清淡:“要考试了,得给孩子做点好吃的。”这是家长的普遍想法,而且在高考的冲刺阶段,考生们的用脑强度是平时的6~10倍,这时候,如何调配营养,也成了家长关心的问题。清淡饮食、规律饮食是几乎所有营养专家对高三考生开出的良方,按照均衡营养的要求,每天要保证考生摄取适量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记住千万不要贸然打乱孩子原有的饮食习惯!建议家长:日常可带处理好的水果,周内保证高蛋白食物。
问题6:给高三学子送上几句话?
孩子们:1.高考是实力+心态+运气。2.考660分取决于胸怀而不仅是学识。
教师简介,孙忠华,正高级教师,开发区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教师、班主任,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德育工作者,山东省创新班主任,首批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首批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和校长培训专家库人员,山东省兼职教研员,部编本新教材培训专家,新高考研究专家。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责任编辑:姜合秀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