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开讲啦|语文二轮复习备考指导和建议:关注课本的学习提示、单元学习和研习任务
2023-03-25 19:00 来源:大小新闻教育频道语文二轮复习备考指导和建议:关注课本的学习提示、单元学习和研习任务(指导老师:林晓 牟平一中语文学科大组)
充分显现“反套路”“反死记硬背”的命题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高考题是旧知识设计新情境,审题时,要拨开障碍看本质。比如一模考试中的诗歌鉴赏16题:《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本诗开头两句。(6分)这个题目设计了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新情境,分析她的话,核心是“立意”“意趣”是诗歌中最关键的。据此赏析开头两句,就是让考生回答开头两句诗都有怎样的内涵,也就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再比如高考题19年新高考一卷小说《理水》第8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本篇的“中国脊梁”是大禹,这个题除去鲁迅的话,就是“本文如何塑造大禹这个人物”,所以新情境就是一个障眼法,我们在二轮备考中,一定要思考每道题目真实考查的内容。对每一种文体的基本知识一定要了然于胸。
概括一点来说近几年的语文高考:
1.注重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和形象思维。
2.注重核心素养和价值取向,强调了情境任务和综合考查。
3.充分显现了“反套路”“反死记硬背”的命题方式。
4.注重高考命题要和教材衔接的问题。
从高考的趋势来看,非常显著的特点:考教评开始尝试趋向一致,复习必须关注课本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在五、九、十一、十五、十七等题目中有直接的体现。21年高考与课本直接相关的只有几处,22年高考相关的有十几处。在二轮复习中一定关注课本的学习提示、单元学习或者研习任务。
还要注意的是,现在高考语文试题非常注重答案要根据思维规律推论而出,仅仅靠着信息比对,提升不了答题的准确率。
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刷题才是复习。
除了紧跟老师的步伐,学生个人还要根据自己出现的问题,要分类分析近三年的高考题:分析出题人的设题角度,分析核心关键词,分析需要的基本知识,分析答题的要点,比较自己的答案跟标准答案之间的距离,不仅仅关注少答的,还要关注多回答的内容为何不对。这个总结反思需要耐心,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刷题才是复习。语文学科跟理科最大的不同是人文性,这是仅仅靠技巧解决不了的,必须细细咀嚼。牟平一中有位学生高考语文142,她说了一段话我觉得可以说抓住了复习的要害:一定要善总结。就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来个不恰当的类比吧,之前的积累和练习,就相当于摄入量,而总结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同化量的多少。这也许就是在付出相同心血和努力,积累量和练习量大致相同时,仍然有成绩高低之分的原因吧。摄入量大,并不代表同化量就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总结工作。这项工作的要求的确有些高,初次进行时,同学们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最简单的总结,是将学过的知识条理化,在脑海中形成网络。譬如,诗歌鉴赏中有几种类型的诗歌,审题时需要关注哪几个字眼,是否有一些答题步骤或者技巧是所有题型共通的。这样的总结比较概括,是对整体而言的。做好这种总结之后,就可以尝试再细分,对每个小部分进行更加详尽的总结。我比较喜欢将几份同期的卷子放在一起,如近几年的高考卷子、三月份模拟、五月份模拟等,然后对比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对比这几年来的相似题型,认真琢磨。对于答案得分点的疑问,一定要多问老师,不要给自己的知识留下死角。这样进行几次,比较得多了,自然就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也容易看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同学们不妨一试。“同学们一定要做好总结反思的工作。
高考作文,写好文章开头,琢磨好文章的结尾。
高考作文有以下特点:
1.鲜明的时代性,宏大的叙事背景 ,解决现实问题。疫情(20)大国竞争(21)工匠精神(22)责任与担当、奋斗精神、“四个自信”……作文考查既放眼历史,更立足当下。体现了对学生的一种时代要求,即要关注国家发展变化,社会发展变化,关注时事政治,关注社会民生。同学们需要关注国家大事,经常看看时评。
2.浓浓的生活气息,语文与生活等宽,学生必须有强烈的现实意识。同学们应该经常关注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可以看看《新闻周刊》 。
3.深刻的哲理性、思辨性。高考作文鼓励学生用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这在语文核心素养“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中有明确的要求。
在二轮,每周有两到三次审题训练,要列好写作提纲,尤其要写好并雕琢文章的开头,一定要琢磨文章的结尾。要熟悉各种实用文体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写作常识,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
每篇文章应该有八个点的思考,作为自己的写作的支架。
1.问题意识:出题人问了一个怎样的问题,文章要正面回应材料的“问题”,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
2.关键词意识:核心关键词是什么,几元关系。
3.语境意识:概念内涵解读必须基于出题人的语境。
4.现实意识。
5.文脉意识(层进式结构,专注于解决问题)考场作文有别于日常的文学创作,有写作的诸多限定(特定的时间地点与题目),阅卷者是2-3名高中语文教师,阅卷工作集中于一个限定的时间段内。诸多方面的考量,写作策略就要体现考场作文的特点:层次清楚思路清晰,展示出论证的过程,可以让阅卷教师轻松地理出文章的脉络,读懂读透文章的内容。
6.价值观意识。
7.思维:由此及彼、由果溯因、思辨。
8.圆形结构意识:雕琢开头结尾。
应该注意的是,高考作文,不同于平常的写作,高考作文就是出题人问了一个问题,在材料中给了我们很多暗示,要充分的利用。紧扣材料不仅仅使我们的作文写作很快打通思路,还有效避免了偏题跑题。比如21年新高考一卷作文: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许多同学只关注了强与弱的关系,对于背景没有充分地利用。比如1917年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可以与当下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联系,思考强与弱转化的思维的重要意义;发表的刊物《新青年》可以思考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毛主席的伟业与他的这种积极向上思维的关系……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荡开思路。
每位同学应该给自己确立确定一个写一类上作文的目标,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套用曾经的北京卫戍部队被外界称为万岁军的番号8341。
8:八段八处有神采的话,尤其经营开头(简明美)和结尾回眸一笑,倚门回首,点题升华;每段的观点句一定要经营好,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大的母命题的经典的语句一定要做好储备。
3:思维架构 横向联想要分清;纵向要揭示本质原因;逆向思维,正面说完了,反面说。在联想时一定紧扣核心关键词。
4:四个意识:由果溯因的意识——内因外因;榜样楷模意识——正确做法的源泉,逆向联想的根据;情景化意识——我是谁,写给谁,什么场景,如何交流;思辨意识
1:一个核心:问题意识,出题人让我回答什么问题。
在二轮复习中,珍惜每一次作文写作的机会,老师讲评完之后,一定要反复修改,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自己满意,老师点赞为止。
二轮复习的关键是雕琢细节,读透作品。
第一是雕琢细节,读透作品。试题命制越来越精细化,考查点越来越微观化。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已经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体系。二轮复习的关键是雕琢细节。作品一定要细读,反复咀嚼,高考题选材切口小,高考研究专家王涛老师说:通常情况下,文章的疑难处和精妙处就是命题的切入点。在“疑难处”设题,主要是定位于分析理解,在“精妙处”设题,主要是定位于鉴赏评价。所以,设题的依据,主要不是文体的知识系统,而是文本的语文价值。那些最值得驻留和追问的地方,往往最能体现学生真实的语文能力和学科素养。如果某道试题学生可以用现成的、固化的、可套用的公式或模型来回答,我们的考试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信度和效度。一个作品的精彩所在就是细节,“细节里见神机”。考试的时候应该有强烈的时间意识,但二轮复习的时候要像心学大师陆九渊所说的“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要研究透。咀嚼一篇,通一类。
第二一定要主动。每个人的短板不完全一样,你的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老师上课关注的是面上存在的问题,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往往不会涉及。跟老师争论,往往可以使你的思维更加严谨。
第三一定在规范上下功夫。从出题人的心理、阅卷人的心理上思考问题。答题如何更清晰明了,题目的着力点在哪里。要反复琢磨。拥有阅卷人的视角:分条、清晰、明确;拥有出题人的视角:区间、能力、角度;拥有学霸的视角:定向、定性、定量。
教师简介:
林晓 中学高级教师,烟台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牟平一中语文学科大组长。从95年以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沉心于教育教学研究,形成了严谨活泼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欢。多次获得省市优质课。做了22年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着重培育学生的成长思维,所教的班级一直位于级部前列。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责任编辑:姜合秀
审校:高涵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