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山区第七小学:深植红色基因,培育薪火传人
2022-11-28 16:06 来源:大小新闻教育频道大小新闻客户端11月28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李维)“塑军人品质,做阳光少年。”铮铮誓言响彻云霄……近日,队员们走进军事拓展基地,开展“学习国防知识 争做爱国少年”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磨炼意志,强健体魄,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这是莱山区第七小学“行走的红色课堂”。
多年来,第七小学整合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家校社三位一体课程中的红色元素,构建“红色校园文化、红色多维课程、红色多元活动”三大育人体系。通过文化浸润、课程滋养、多元活动来全面落实“深植红色基因 培育薪火传人”专题德育活动。培育有坚定理想信念,有高尚道德情操,有坚强意志,有使命担当的“四有”新人,做到明心知往,力行求至。
打造红色文化景观。在校园、走廊、教室内以中国革命历程、红色人物为主题,打造“一园一厅”红色景观。一园:在校园设立红色文化专区。一厅:红色文化展厅,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历程。景观文化使红色文化基因融入校园,萦绕着永不消失的追思和永恒的信念。
开设红色文化阅读专区。流动红色“图书馆”、校园红色阅读区,班级红色图书角,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畅游于“红色”园地,汲取文化养分和精神力量,用浓浓书香滋润心灵。
搭建红色文化平台。利用好红领巾广播站,播放红色歌曲、讲好红色故事;依托信息化渠道,开设“童心向党”专栏,学生将红色感悟、红色体验等以文字或视频形式上传平台,让校园的红色文化传播“热闹”起来。
学校以红色为主旋律,以课程为主渠道,致力于纵向深耕的长远布局,加强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推进,着力构建以学科课程、活力课程、品味课程、智慧课程、体验课程五类课程为主,家校协同共育为辅的“5+1”红色教育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奠定思想基础。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隐性的红色资源,结合学科特点,构建多维度综合教学模式。通过“讲、观、编、演”等方式对红色文化进行创新和利用,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效果。
活力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设足球、篮球、武术、健身操等活力课程,磨练学生的品格,锤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品味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舞蹈、声乐、剪纸、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等品味课程,借助红色文化,提升学生内在修养。
智慧课程开启创新发展。开设机器人、编程等课程,锻炼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勇于创新、科技强国的红色革命精神。
体验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依托地域红色资源禀赋,形成“少年志,中国梦”红色研学课程,通过“重温革命岁月”“家国情怀”“志向与心愿”“责任与担当”研学体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感悟爱国主义的内涵。其次,发挥劳动教育红色育人功能,开展劳动教育体验课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学生以先锋模范人物悟精神;以家务、手工、种植、生产劳动学技能;以校外模拟艰苦劳动磨意志,将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劳动中践行红色精神。
家校同心,携手共育。一是充分发挥家委会“沟通、协调、合作”的职能,吸纳各行各业有专长的家长进校园,开展“红色百家讲坛”。以低中高三个层次分别开设小英雄故事专题、红色革命精神专题、新时代新征程专题,形成阶梯递进,使红色文化分层渗透。二是丰富家校合作活动。结合建党、建军、国庆等节日契机,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开展亲子共读、亲子共游、家庭红色主题演讲活动,助力红色传承。
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将仪式教育、常规教育、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研学实践等有机整合,统一规划,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地促进知行合一。
上下联动,创办校园文化节。将活动的显性红色基因与课程的隐性红色基因相融合,开展“红色经典,润泽童心”读书节,同诵红色经典,以文润心;“童心筑梦,一起向未来”艺术节,以课本剧、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将英雄故事、英雄人物搬上舞台;“强国有我,点亮未来”科技节,开展科普展、科技比赛,在科技教育中培植红色基因;“阳光体育节”,举行体育技能比赛,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快乐劳动,铸就梦想”劳动节,爱劳动、学技能,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
党建赋能,引领成长。以党建赋能少先队建设,聚焦“四史”,打造“行走的红领巾”宣讲团,上党课、讲党史。通过“四史”教育润初心,塑使命,坚定队员“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
特色活动,激发活力。开展“营造红色、追忆红色、唱响红色、传承红色、闪耀红色”五大篇章特色专题活动。五个篇章一脉相承,红色教育熠熠生辉。
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推动了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化行,中国红在学生心中悄然落下烙印,真正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姜合秀
审校:高涵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