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开讲啦|新课标下的劳动教育课——我市制定了“1+1+X”劳动教育体系

师说•开讲啦|新课标下的劳动教育课——我市制定了“1+1+X”劳动教育体系

2022-11-18 12:22 来源:大小新闻教育频道

今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式开始执行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如何把握好新的课程改革?烟台日报社教育新闻访谈栏目——《师说•开讲啦》,邀请烟台市教科院劳动教育研究室主任刘作建,走进直播间,对新课标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与大家展开交流。

刘作建,烟台市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高级教师,山东省教科院兼职教研员、省教育科学规划学科专家库成员。近十年来一直从事劳动实践教育工作研究,曾获烟台市优秀教师,烟台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第二批烟台名师,烟台市教学能手等称号。

主持人:在16个课程标准中第一次印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的新课标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这次劳动课程标准出台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刘作建:劳动课标的出台主要是解决以下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是劳动教育实施中的“窄化”“片面化”问题。原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域下的劳动教育主要以劳动技能、劳动技术培养为主,这次新课标构建了完整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目标体系,解决仅以劳动技能、过程或体验等某一方面作为劳动教育目标的问题。课标构建了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课程结构,解决仅实施某类劳动的问题,不能说只进行了一点家务劳动或在学校清扫一下卫生等就说进行了劳动教育。课标里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方式,解决了把劳动教育窄化为仅仅上节劳动课等问题,劳动教育还有劳动周、劳动文化活动,不只在家里、学校里进行,还可以在社会上劳动。

二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形式化”“表面化”问题。通过内容要求、素养表现、活动建议的一体化设计,以及提供劳动实践过程指导建议,解决学生经历劳动过程但缺乏劳动价值体认、劳动观念培养、劳动品质塑造等“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劳动表面,为应付检查,打卡拍照,流于形式。有的将劳动课上成了教师“说劳动”,学生“听劳动”;也有的简单的让学生扫地、做家务,去敬老院为老人洗脚,轮流洗,多次洗,为打卡、盖章而劳动;还有的将劳动教育变成走马观花式的休闲活动,到劳动基地挂个牌就万事大吉,不组织学生真去劳动、去探究,使得劳动教育活动化、形式化,缺乏实效。这次劳动课标出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有劳动无教育”“为劳动而劳动”等问题。

主持人:如何深入理解劳动课标的设计理念?

刘作建:从设计理念上看,本次课标的研制突出了以下两个点:

一是整体构建了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体系。目的在于,推动劳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足、开齐、开好、开出特色,充分发挥劳动独特、综合的育人价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建构。

二是深入凝练了劳动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

《劳动课标》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要培养的学生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主持人:如何整体把握劳动课程的内容体系?

刘作建:劳动课程的内容体系,我们可以从目标体系、内容结构、实践方式等三个方面去整体把握。

一是系统规划了以素养为统领的课程目标体系。

由于劳动课程属于九年一贯课程,涉及四个学段,以“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劳动能力为例: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是“具有初步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第二学段(3~4年级)的目标是“初步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第三学段(5~6年级)的目标是 “进一步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是有机搭建了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的课程内容结构。

《劳动课标》共设计了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十个任务群。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4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4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2个任务群。

三是突出强化了重在体悟的课程多元实践方式。

《劳动课标》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 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 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主持人:课标在劳动课程实施提出了哪些方面的建议和要求,来有效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

刘作建:主要给大家介绍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做实劳动项目的科学设计开发。

要把握不同学段的劳动素养要求,合理选择和确定实践项目内容。劳动项目开发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向课外、校外劳动实践体验有效拓展,将劳动教育与学生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要,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

二是加强对劳动过程关键环节的指导。

实践中,教师要在劳动过程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一是在情境创设阶段,注重通过贴近生活、讲究真实、回归自然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二是在准备阶段,充分考虑学生、家长、劳动场域等各方面的准备情况,重点围绕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相关法律法规、劳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进行讲解示范。三是在实施阶段,指导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规则,学会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术,顺利完成劳动实践项目。四是在反思阶段,围绕劳动过程的体验、成果的评价、价值的体认,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理解劳动实践的价值意义,感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是注重劳动教育实施中的家校社协同。

学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正确处理好家校、校社等关系,充分挖掘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营造“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育人环境,为新时代劳动课程的实施赋能;同时在劳动课程实施中,要始终保持开放姿态,积极推进与家庭和社区的深入合作。《劳动课标》进一步将“劳动周”作为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指出劳动周与劳动必修课不能相互替代,对劳动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这里的劳动周的设置丰富、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打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劳动课标》从解决校内外劳动有机衔接、相互配合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建议。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企业、医院、农场等场所资源,以及劳动模范、具备技能特长的人才等人力资源,系统安排社区劳动,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

四是发挥劳动课程评价的正面引导作用。

劳动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内容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以及劳动素养发展状况。

主持人:《劳动课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刘作建:《标准》从劳动课程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学校场地、设施以及环境、劳动实践室、社会劳动实践基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是劳动课程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是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形态可以是文本、资源包、音视频等。不同学段可以釆用不同形态,也可以对资源进行不同组合。《劳动课标》里讲得很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各地区、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和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编写要强化价值引领,注重实践指导,突出学生的劳动规划、过程记录和劳动感悟反思,加强学生劳动安全意识和劳动规范意识的培养等。

二是学校场地、设施及环境是劳动课程实施最基础的资源。学校可充分利用教室、食堂、图书馆、科技场馆等,为学生提供进行值日劳动及其他日常生活劳动的场所。充分利用绿地、空隙地带、阳台或楼顶平台等安全空间,通过建设“袖珍菜园”“小苗圃”“快乐农场”“智慧农场”“空中农场”等,指导学生开展农业生产劳动。充分利用学校进行基建、装修、维护等时机,为学生提供安全参与劳动体验的机会。

三是劳动实践室是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和重要保障。劳动实践室的类型、数量、器材配置等要有利于三大类劳动教育内容的顺利实施。

主持人:烟台市对下步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建议和要求?

刘作建:无论是原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开展劳动教育,还是目前独立出来专门开设劳动课程,应该说,我们烟台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近年来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为促进《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我市落地实施,全面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中小学生劳动素养,我市制定了“1+1+X”劳动教育体系框架内容要求,即六个“1+1+X”要求:

“1+1+X”课时保障,即中小学每周设置1节“劳动”必修课,每学年1个集体劳动周,“X”指弹性管理时间,小学1至2年级每周课外和校外劳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及以上不少于3小时。

“1+1+X”师资保障,即每所学校要成立1个劳动教育课程领导小组(或课程中心),至少配备培养1名区市级骨干教师,X名专兼职劳动教育指导教师。

“1+1+X”基地保障,即每所学校要建设和发挥好1处校内劳动基(园)地,至少1处校外挂牌(或协议)的劳动基地作为本校经常性实践的劳动场所,另外,再从全市“社会实践大课堂”场馆或研学实践基地中选择确定X处基地场馆,作为本校劳动实践基地的重要补充。

“1+1+X”实施路径,即主抓1个主阵地——课堂教学引领(“劳动”课程的课堂+学科融合课程的课堂),突出1份劳动清单——课外任务驱动,指“一校一案”研制劳动清单任务完成最基本的课外、校外劳动任务,“X”指抓好多种文化浸润、多彩劳动文化展示的方式,指学校多彩劳动日、多彩实践节、劳动文化墙(室)、劳模事迹报告会、校园各种节会等多种劳动文化建设活动。

“1+1+X”教研支持策略,即各区市每年举行1次全域性劳动教育推进会议,各学校至少举行1次校级劳动教育专题会议,不定期举办X次劳动教育专题教研活动,如优质课评选、教学大比武、课例研讨、经验交流、课题研究、主题论坛等。

“1+1+X”劳动教育评价,即每年举行1次劳动实践活动成果展评,每学年进行一次劳动教育综合考评,每学期进行X次班级日常评价、清单反馈、现场测评等。

通过上述六个“1+1+X”的劳动教育体系要求,努力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常态化、特色化,有效提升我市中小学生劳动素养,打造我市的劳动教育品牌。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责任编辑:姜合秀

审校:高涵

大小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

iOS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