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开讲啦|初中道德与法治命题:将提高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比例

师说•开讲啦|初中道德与法治命题:将提高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比例

2022-11-15 17:21 来源:大小新闻教育频道

今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式开始执行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如何把握好新的课程改革?烟台日报社教育新闻访谈栏目——《师说•开讲啦》,邀请烟台市教科院初中室主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韩明山,走进直播间,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进行解读,并为教师、学生提供学习建议。

韩明山,曾获得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研究人才,烟台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烟台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烟台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烟台市初中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称号,主持编写德育课程一体化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丛书《初中道德与法治》。

主持人:新课标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做了哪些突破与创新?

韩主任:新课标做出了很多的调整和改动。

优化了课程设置,学段衔接更加紧密。新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了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巩固了核心素养,育人导向更加精准。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条红线,贯穿课程标准修订的全过程,统领课程标准的各部分,从而使课程标准的各个组成部分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DNA。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从课程性质来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课程实施的主旨就是要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把学生培养成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划分了五大主题,网格架构更加清晰。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将课程划分为五大主题,分学段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其中第四学段是初中段,(7—9年级,初中段)课程内容分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新课程标准五大主题横向铺设,纵深发展,形成网格架构,精细精准且重点突出。比如初一年级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为主,但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有效穿插其中。同样在初中其他年级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呈现。

网格化架构还体现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这也是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课程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的一大特点。因此,“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原则,新课标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广大教师要加强横向学科间相互关联、有效配合,突破学科边界,探索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课内外学习有机融合,带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学生在“学的方式”上,更要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出实践,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增设了质量标准,教学改革方向更加明确。新课程标准的结构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内容标准、活动标准、质量标准三个方面。从学习的角度来说,课程标准完整地回答了学习的三个重要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学会什么)。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课程标准回应了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用什么培养人(教育内容)、怎么培养人(教育活动)、培养到什么程度(教育质量)。

学业质量标准与“课程目标”相对应,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必定引发教学方式改革和命题方式改革。在教学方面,死记硬背的填鸭式“硬灌输”已经不再适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将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具有内在性、综合性、情境性等特征,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增强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提高综合性与情境性,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好新课标就要把握新课标的四大关键概念——大观念、大任务、真实性、实践性。这也是大单元教学的题中之义。教师需要将学习内容统整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中,给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生活的逻辑体系找到一个连接点,增加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学生基于真实的任务去思考、去设计,从而避免知识的碎片化,最终把知识和能力转变为一种价值观和力量。

在命题方面,要探索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式。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将提高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比例。试题设计要在情境创设、任务设置、评分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在试题命制中,国家宏大叙事是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的现实表达,最能体现思政课的政治性与思想性。但宏大叙事如何与学生实际、教材知识有效融合,“大事化小、小中见大”,体现出典型性与适切性、知识性与价值性,命题中就需要精心筹备、耐心打磨、巧心制作。

主持人:将如何落实新课标?

韩主任:新课标的落地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学与做的关系。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师要读好文本,一字一句地学习课标,保证理解无偏差、无盲点。还可以对比阅读,新旧版进行对比,找到不同之处,重点进行理解与感悟。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思政一体化的理念之下,初中段的教师最好能认真研读高中课标和教材,打通学段界限。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新课标的实施目前还处于诠释和探索阶段,需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地去落实,还需要我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学思结合,学做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的将所学所悟运用到课堂中。

二是处理好守与创的关系。烟台市这几年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这是我们落实新课标的宝贵资源。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向进一步的优化与创新。比如我们进行了德融数理模式在思政学科中的实践探索,形成:由数生情,引发情感共鸣——由情生惑,产生价值追问——由问寻理,形成价值判断——由理导行,引领价值践行的基本模式,在实际授课中效果非常好。

三是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推进新课标的落地:

首先要精准确定教学目标。2011版课标强调的是三维目标,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目标。如何跳出三维目标的桎梏,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理念,科学设定。

其次要优化作业设计。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如何实现高效、高质,为学生发展赋能,这是课程标准落地的保障。上半年我们出台了《烟台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指导意见》,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让作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

第三要提高命题能力。提高命题能力不仅仅是对教研员的要求,也是对全体教师的要求。我们将围绕“命题立意、情境创设、任务指向、评分标准”四个层面对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培训。

第四要开展大单元教学模式下的议题式教学,这是课程标准落地的抓手,也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衔接的路径之一。如何进行大单元合理划分、如何选取有价值的议题、如何创设有效的议题情境、如何开展序列化议题活动、如何进行多元评价,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研究与探索。

主持人:同学们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韩主任:比如今年春天,有的区市开发了“冬奥会”在思政课上的打开方式这一单元主题学习。冬奥会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连接的思政小课堂,需要抓住“冬奥”契机,挖掘“冬奥”素材,讲好“冬奥”故事。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找到冬奥会与思政学科的联结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进行主题学习,感受冬奥魅力。同时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冬奥口号我推介、我为冬奥文创产品代言、讲述冬奥榜样故事等,引导学生带着人物角色进行“沉浸式”思考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涵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养护精神品质。将议题式教学引入效果非常好。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整理

责任编辑:姜合秀

审校:高涵

大小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