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开讲啦|初中地理:学生要养成阅读使用地图的好习惯
2022-11-15 17:12 来源:大小新闻教育频道今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式开始执行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如何把握好新的课程改革?烟台日报社教育新闻访谈栏目——《师说•开讲啦》,邀请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地理教研员李维静,走进直播间,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进行解读,并为教师、学生提供学习建议。
李维静,鲁东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初中地理学科教研基地主持人。先后获山东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两届山东省大学生地理教学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远程教师培训优秀指导教师、烟台市高中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烟台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主持人:新课标在“初中地理”学科方面有哪些变化?
李老师:新课标与2011版课标比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与突破,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与教育课程实施。其中与我们学生和家长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有三个方面: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评价。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变化和突破,主要聚焦在四个核心素养: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含义:
关于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概括地说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它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观念,认识不同区域的特色和相互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区域认知一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区域的方式认识”,二是“对区域本身的认识”,这样两个方面的涵义。前者强调了一种地理学科特有的学习视角,将区域认知理解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后者是指对某一区域加以认识的方法。一是指“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从空间——区域的维度上探寻地球表面复杂多样的潜在空间秩序、空间规律是区域认知的基本意涵。二是指“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把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划分成区域加以认识。要认识一个区域,会涉及到许多地理要素,例如区域的位置、特征,与其他区域的联系和差异等,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也有一定的“要领”或技术路线。通过这种视角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对于复杂地理环境学习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即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三是指“评析区域开发利用状况”。区域认知,蕴含价值判断的成分。
关于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具体来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环境本身的综合性特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要素的综合:地理环境是由多要素组成的,对要素的综合分析,往往是我们认识地理环境特点或地理现象成因的最基本方法。二是时空的综合: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一定是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时空的综合分析关照了地理学研究的动态性特点。三是地方的综合:地理学特性视角之一,是对地方的重视,地方的综合分析关照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
关于地理实践力:
指一种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动能力和思维品质。一是指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运用技能和方法的能力,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的能力、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执行能力等。二是指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意志品质。
关于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需要。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主持人:四大核心素养有哪些表现特征?
李老师:核心素养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区域认知:能够从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等方面,简要分析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能够对不同区域的人地关系问题进行探究,初步展现出分析区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思维: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简要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能够对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和空间变化特点进行探究,初步展现出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能够合作或自主完成地理信息的收集、方案拟定、活动实施等地理实践活动过程;能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展现出团队合作、独立思考的态度和不怕困难的勇气意志。
人地关系:能够初步理解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会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能够对现实中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进行积极探究,初步展现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
主持人:新课标下,“初中地理”的课程内容上,有哪些突破与变化?
李老师:学习对象:新版课标明确了,初中地理的学习对象是人类的地球家园。具体内容包括两个主题部分,以五个主题形式呈现,两条主线贯穿其中。
具体内容: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内容,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以五个主题形式呈现,这五个主题是按照学生对于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的一种学习逻辑,从远及近设计了五个主题: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表层、认识世界、认识中国。地理工具运用和地理实践活动贯穿其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结构化课程内容。新版课程内容框架,是以这种理念按照学生学习的逻辑搭建的,关照了前面所讲的学习对象是人类的地球家园,离学生越近,感受越深越多,离学生越远,感受的越少,这符合了学生的一个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也应对了“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跨学科主题学习:
新版课标将不少于地理课程总课时10%的课时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一个较大的变化与突破。
课程评价的突破与变化:
课程评价的突破与变化,与我们学生和家长密切相关的,主要体现在一个评价体系的建立。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这三个部分中,对相关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构成了一个由分到总、层层递进的评价体系。新版课标更注重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由之前评价以“判断”学生的水平功能为主体,改为以“改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品质提升为主要功能。新版课标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的评价,强调将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中过程性表现纳入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中,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主持人:新版课标下,如何学好初中地理?
李老师:一是培养阅读使用地图的习惯
地图是我们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资料,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对于学好地理这门学科至关重要。阅读地图既是一种良好习惯,更是一种必备技能。我们从近些年的中考试题试卷分析中看出,学生从地图、图表等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不足、习惯不好,不能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归纳、总结,直接影响到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更是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表达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在日常生活遇到相关问题时养成图不离手,图在心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二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来,也是一步步落实核心素养而来,尤其是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一定要积极参与、思考和回答问题,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培养自己的空间——区域思维框架和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在真实问题背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善于梳理课堂笔记、积累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
要及时在课下整理课堂笔记和收获心得,这其实就是一个梳理构建自己知识框架的过程,所以说,整理笔记是培养自己逻辑思维品质的一个绝佳的平台,所以一定要养成整理笔记、梳理知识的好习惯。同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把自己在生活中观察的所得所想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整理
责任编辑:姜合秀
审校:高涵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