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一堂劳动课|一座“新民农场”展现现代科技下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走!上一堂劳动课|一座“新民农场”展现现代科技下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2022-11-14 16:54 来源:大小新闻教育频道
编者按

构建“三四三”工作机制,实现了六个率先,有效助推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烟台市积极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整体布局、综合施策,构建起“三四三”工作机制,即三个“1+X”基础保障(“1+X”课时制度、“1+X”师资队伍、“1+X”实践基地群)、四个结合(政策支持与教科研引领相结合、必修内容与清单任务相结合、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相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三类评价(三级成果展评、表扬评优机制、纳入督导评估),实现了劳动教育从零打碎敲向系统设计、从单一内容向学科整合、从课外活动向必修课程的跨越,全域劳动教育迈入了高起点发展的轨道。

“劳动”回归课堂,在“双减”政策的教育大环境中,每个孩子得以在实践中深掘潜力、发散思维。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贯穿于成长全过程的“劳动”技能,也为每个孩子未来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一座“新民农场”展现现代科技下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大小新闻客户端11月14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通讯员 牟友林 崔国妮 摄影报道)让孩子足不出校获得丰富的农业生产劳动体验,让新时代的少年从小具有“会生活、有担当、能创造”的能力和品质,一座“新民农场”开发建成。近日,记者从龙口市新民学校了解到,20多个劳动实践功能教室在“新民农场”中组建起来,将劳动课堂回归实践

据悉,学校自筹资金在校内开发了占地33亩的“新民农场”,组建了20多个劳动实践功能教室,构建出立足学生发展、突出学校特点、彰显时代特征的核心素养视域下“传统+现代”双线并行的劳动教育新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学校将校务劳动和家务劳动作为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的课程载体,形成了以个人卫生清洁、环境保洁、服务家人为主要内容的系列课程。借助“新民农场”丰富的劳动资源,开发了《我的植物世界》课程和《我是小农夫》系列课程,通过学会使用传统劳动工具,开展农间耕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农作物种植和管理的技能,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者的伟大。

结合基地种植,“胶东花饽饽”“扎染”“陶艺”“葫芦烙画”“刺绣”“压花”等传统手工艺课程进入学生课表,孩子们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民间劳动者朴实而伟大的创造力。

同时,劳动课程中的“智能资源”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记者了解到,“新民农场”的科技种植区引进水培蔬菜、蘑菇养殖、远程操控等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农场内设立了智能气象站和太阳能水循环系统,通过开发实施《水培植物的奥秘》《我的农科院》等系列课程,向学生展现了不一样的劳动课堂;依托先进互联网,借助“数字化技术”,开设的“3D打印”“激光雕刻”“航模海模”“智能搭建”等课程,让学生们在科技创造中感受到现代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如何落实劳动必修课?龙口市新民学校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严格执行每周一节的劳动课制度。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设计劳动课内容和组织形式,让不同学段的孩子都能在劳动中增长知识、获得体验。为每个级部划分了责任田,将“新民农场”校本课程落实到位。通过多彩劳动周、特色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探究的能力。

为了让劳动的价值感和获得感更加真实、具体,学校开设“新民学校劳动超市”,不定期将农场产出的黄瓜、茄子等瓜果蔬菜进行售卖,学生用自己劳动所得的劳动币买到各种新鲜果蔬与自己的家人一同分享,形成一套创新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姜合秀

审校:高涵

大小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