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一堂劳动课|立足“三位四园五育”,劳动教育融入学科

走!上一堂劳动课|立足“三位四园五育”,劳动教育融入学科

2022-11-10 16:26 来源:大小新闻教育频道
编者按

构建“三四三”工作机制,实现了六个率先,有效助推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烟台市积极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整体布局、综合施策,构建起“三四三”工作机制,即三个“1+X”基础保障(“1+X”课时制度、“1+X”师资队伍、“1+X”实践基地群)、四个结合(政策支持与教科研引领相结合、必修内容与清单任务相结合、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相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三类评价(三级成果展评、表扬评优机制、纳入督导评估),实现了劳动教育从零打碎敲向系统设计、从单一内容向学科整合、从课外活动向必修课程的跨越,全域劳动教育迈入了高起点发展的轨道。

“劳动”回归课堂,在“双减”政策的教育大环境中,每个孩子得以在实践中深掘潜力、发散思维。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贯穿于成长全过程的“劳动”技能,也为每个孩子未来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立足“三位四园五育”

劳动教育融入学科

大小新闻客户端11月10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通讯员 梁艳红 冷妮真 摄影报道)如何让学生热爱劳动、主动劳动、创新劳动?近日,记者从莱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了解到,学校着眼全局,积极构建“三位”协同、“四园”联动、“五育”并举的立体化劳动教育模式,打造特色创新的“润心”劳动课程体系。

学校方面介绍,“三位”即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渠道和途径;“四园”即开发“田园、家园、校园、社园”四个劳动教育场域;“五育”即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凸显“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综合育人价值。根据学校劳动场域和立体化劳动教育模式,老师们带领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探寻建立“润心”劳动特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根据“润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以开发特色校本类课程为主线,将劳动实践活动进行统整,开展生产性、服务性劳动,丰富劳动经历和体验。开辟“潍商·木工坊”,聘请专业木工指导教师协助开发校本课程,由浅入深,让学生感受木工工艺的精湛。充分利用校内有限资源,开发了“半亩田园”和“悦耕”农场种植基地,编写《诗意节气》劳动校本课程,学生根据二十四节气体验农耕种植,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并在餐厅打造了“美食工作坊”,供学生们动手制作各种加餐甜点。让劳动元素渗透到种植、采收、烹饪全链条。同时,学校深入挖掘社会资源,与农禅谷、高校和航天所等场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研校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扎实落实劳动教育1+1+X课时制度,上好每周1节的劳动必修课,每学期均开展一次劳动周活动。将劳动融入学科,如音乐课上带领学生们学唱劳动歌曲,语文课上写采摘丰收劳动感悟……实现以劳增智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转变,让劳动教育如春风细雨般润育学生心田。并依托每周五下午的绒绣、草编、剪纸、皮影、葫芦烙画、面塑等特色社团,将劳动教育寓于其中,以艺育人,以劳塑行。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将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构建123劳动评价体系。每名学生从入学起就建立劳动成长档案袋,随年级增长不断更新补充;根据编写的学生寒暑假劳动实践成长手册和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结合制定的具体评价指标,进行劳动技能展示活动。每学期,学校还开展不同梯度的劳动总结表彰,如“劳动之星”“劳动先进班级”“劳动先进家庭”。通过积极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促进体现劳动实践学习的真实发生。

责任编辑:姜合秀

审校:高涵

大小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