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开讲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积累、运用能力与读书习惯养成
2022-10-28 10:57 来源:大小新闻教育频道开讲人:烟台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 孙明芝
孙明芝获烟台市小学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烟台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烟台市教学能手等称号。曾主持国家级课题一项、省规划办课题两项,获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指导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主编《〈德育课程一体化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丛书·小学语文》,参与编写了《胶东红色文化读本》《胶东红色故事连环画》系列读本。
主持人:孙老师将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学习与大家展开交流。2022年版与上一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比,有哪些变化?
孙老师:1、新增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1)文化自信(2)语言运用(3)思维能力(4)审美创造,2、新增课程内容:(1)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2)新增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3、新增学业质量。4、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5、学段要求中,将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将“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将“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具体内容有整合、增加。
主持人:介绍一下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的课程性质)
孙老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强调语言运用情境、语言实践,核心素养阐述具体科学,比2011版阐述更具体。
主持人:语文的课程理念是什么?
孙老师: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
主持人: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是什么?
孙老师: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关注四组动词,第一组是热爱,第二组是继承与弘扬,第三组是关注与参与,第四组是了解与借鉴。重点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能够增强文化自信。
2.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在这里需要关注这样三组名词。第一组是语感和经验,学生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语文学习当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语感丰富,语感逐渐敏感的过程当中,让自己的语言经验变得丰富,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第二组名词是意识和能力,发展这样的一种语感,发展这样的一种经验,需要学生有自觉的意识,有自觉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内涵和情感,要感受的是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的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感,这三组就可以视为我们理解语言运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我们更关注思维能力的若干方面,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这种求真、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是共生共长的。
4.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一个中心是语言积累,两个基本点是语言运用能力与读书习惯养成。初步的审美能力、思维品质(想象力、形象思维等)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浸润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生长。
主持人:那我们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是什么?
孙老师: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基础,每个任务群学习都离不开它。
学习任务群对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两大目标:
一是变革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是单篇课文或语文要素知识点呈现,呈现的是一个一个学习任务群;
二是变革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由学生实践活动构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习任务群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使语文课程教学从静态语文知识学习转变为动态的语文实践过程。
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
3.能有效整合单元课文、口语交际、习作、整本书阅读等多项教学内容,强化读写听说的内在联系,更加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4.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扩展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发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关注点:
1.识字与写字,一二年级,应先认先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字,充分发挥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组字构词能力强的特点,打好基础,举一反三。一二年级一定要用好“整体输入、定位认读”识字法。
2背诵经典,培养学生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章的意识,主动模仿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等及语言运用规律的意识。
3.反复、大声朗读文章,熟读成诵,内化语言脱口而出。
4.依据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烟台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见》文件,落实好整本书阅读教学。
5.聚焦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主题,拓展整合教材与相关课外资源,设计学习单元,开展实践活动。
主持人:语文的学业质量内涵是什么?
孙老师: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语文学业质量是按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日常生活、文学文化、跨学科这三类语言文字情境运用,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种语文实践活动去描述的,呈现出学生不同维度的关键学业表现,凸显了情境性、整体性、进阶性的特点。
新课标这也是第一次强调了考试命题的改革与创新。关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课标提到了三点:
下面我结合具体样例,从理念上先来阐述“素养立意”的小学语文学业质量监测。
对比新课标可以看出来,教育改革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学业质量监测应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走向“素养立意”,要在命题功能上由考试立场走向育人立场,内容选择上由随机杂糅走向意义建构,任务设计上由机械单一走向思维开放,在实践情境中,如何有效发挥学业质量标准对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是新课标颁布后我们要重点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改进中,如何做到三个转变呢?先来说——
1. 命题功能上:由考试立场走向育人立场
首先,命题材料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育人价值。这个不多展开。
其次,参考答案由来源教师转向来源学生。
以阅读与鉴赏板块为例,当下通常的做法是由命题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拟定阅读短文的参考答案。但缺乏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空间,很难关照到学生的素养发展现状。有的地区尝试借鉴PISA测试及江苏省的做法,初期命题时选择适量学生试做,将他们试做的答案梳理后作为参考答案样本,这样打破了评价标准来源教师的局限,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其次,试卷批改由踩点得分转向分层赋分。以阅读与鉴赏板块为例,我们当下的试卷批改,为了高效便利,一般采取“踩点给分”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学生“点”“踩”得越多,得分越高。这样难以与学生实际层次不同的阅读认知水平相匹配,对于富有个性化、有创意理解的学生来说,往往不能被有效区分。
比如三年级这样一道阅读短文的命题,内容指向猜测:“故事的最后,‘小木偶感觉自己就要沉到水底了’,他还会怎么变呢?请你大胆想象,续编故事结尾,比比谁的故事最精彩!(不少于20字)”这道题的分值是5分。参考答案首先应该尝试在学生的样本答案中分出层级,给每个层级赋予不同的分值,批改时对照标准和答案样例分级赋分,这样设计会更符合学生的素养发展现状:
2. 内容选择上:由随机杂糅走向意义建构
一般来说,咱们现在的小学语文试卷往往包括基础知识(语文积累)、阅读、写作三个部分。以阅读与鉴赏板块的试题为例,我们一般依据事先制定的考查要素,单篇选择短文,短文与短文之间一般没有关联。也就是说,现有的试卷结构设计难以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学业质量的整合性与实践性等特征。
以学业质量为依据、核心素养为立意的试卷结构,强调以真实的学习主题、学习情境为载体,围绕不同类型的语言材料,设置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就具体表现形态而言,试卷具体应由不同测试单元组成,每个测试单元有独立的主题与情境,可以根据主题、情境选择不同语体、题材与体裁的语言材料,并围绕核心任务设置具体试题。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整理
责编:刘岩
审校: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