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开讲啦|烟台市教科院专家:小学科学教育,家长应做好三点

师说▪开讲啦|烟台市教科院专家:小学科学教育,家长应做好三点

2022-10-28 10:05 来源:大小新闻教育频道


开讲人:烟台市教科院小学科学教研员  王慧珍


本期王老师将对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学习与大家展开交流。王慧珍老师曾获得烟台市教学能手、烟台市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烟台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参与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担任一年级上册主编。先后主持、参与了多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和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主持人:小学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王老师:我们问孩子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有的孩子说她长大了想当个“科学家”,那么我们小学科学就是为孩子实现科学家的梦想培根筑基的课程。

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个人发展价值);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强调社会价值)。

主持人:不少人很陌生这个小学科学这个名字,以前很少听说这门课程。

王老师:提起小学科学,可能不少家长会觉得比较陌生,但是我说“自然”“自然常识”可能不少家长就很熟悉了。因为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科学课程的名称有过多次变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叫“常识”,到七八十年代叫“自然”,还叫过“自然常识”,二十一世纪初(2001年)顺应国际科学课程名称的共同趋势,将“自然”改为“科学”,一直沿用至今。

名称改变了,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也随之变化。

早期的“常识”“自然”“自然常识”,主要向小学生介绍身边常见的自然科学现象,加上少量的科学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那时候学习科学的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有人很形象地总结说那时候的教育重视的是“颈部以上”的头脑的教育。

那时“自然”是一门小学科,对教师的要求不高,只要教师会认字就会讲这门课,照本宣科即可。

2001年,我国开始基础教育改革,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自然”改为“科学”。课程内容由自然,转到科学,强调认识自然的方法以及科学素养的价值取向,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教)教师不能只进行知识传授,还要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

(学)改变了学习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主持人:小学科学重要吗?需要让孩子花时间学习吗?

王老师:小学科学日益受到重视,学科地位日益提高。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置到一年级开课,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三至五年级每周不少于2课时。9月份以前我们使用的就是这一版本的课标,根据这一版本课标编写的新教材上个学期刚好用到五年级。

2017版课程标准把小学科学定义为“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这是学科的特点;“基础性”这是学科地位,也就是说它和语文、数学一样都是基础性课程。这体现了国家对小学科学的高度重视!

但在实际落实上,小学科学和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地位远远不能相提并论!

从校长、教师到广大家长普遍把语文、数学、英语当作“主科”,科学依旧被视为“副科”。对这门课程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匮乏:基本没有专业教师,一般都是其它学科教师兼课。这和国家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存在错层,存在差距,制约了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当然,这些问题尤其是师资问题在国内是普遍现象,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从源头上加强师范院校本科及以上层次小学科学教师的供给,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在这里我也想呼吁一下,请我们校长、教师以及广大家长重视小学科学,小学科学到了初中就分解成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学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主持人:今年的课程标准与2017年版,有什么区别?

王老师:今年4月份,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年9月份也就是这个学期开始使用。与2017年版的课标有什么不同呢?

(一)新增了5项内容:

1.核心素养的描述及学段目标;

2.学科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3.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4.学业质量标准;

5.教学研究与培训建议等。

(二)修改了9个内容:

比如对一些具体内容做了调整:

2017版:低年级描述月相的变化;2022年版: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的变化。

2017版:中年级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2022年版调整到高年级知道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种月相,说明月相的变化情况。

主持人:(2022年版)课程标准有哪些特点?给我们今后的科学教学以什么启示?今后科学教学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王老师:整体研读《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以发现不少新的特点,对科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个特点是一至九年级整体设计:

国家的课程方案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打通了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要求,科学课程也不例外。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看到自己所教的年级,需要注重前后联系,关注学段衔接,比如幼小衔接、小初衔接,从整体和大局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

比如,关于沉浮:

学前:在水中物体有的会沉,有的会浮;

小学:常见材料的沉浮现象,知道浮力;

初中:力的三要素,测量和计算,沉浮条件;

第二个特点是培养核心素养(突破之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设定课程目标,基于核心概念建构课程内容,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

核心素养是课程培养的目标。新课标凝练了四个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科学观念是基础,体现本质属性;

科学思维是核心和关键能力;

探究实践是途径和关键能力;

态度责任是体现价值观和方向;

科学观念:它既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还包括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以致用),所以它与知识、概念不一样,科学观念不能等同于科学知识。

科学观念是要培养的素养,什么是素养?利用所学知识迁移应用是素养。比如开车,你学习驾驶知识和技术,可是你不会开车,那你就没有开车的素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特别是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维: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思维作为科学核心素养之一,是一个重大突破,意义非凡。这是核心和关键能力。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联想与想象、重组、发散、突破定式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及其在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还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即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推理与论证、创新等科学思维方法。

探究实践:指的是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包括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其中,自主学习能力是所有学科都应培养的共通能力,它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能力支撑。探究实践也是培养其他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概念的理解和建构,培养其刻苦坚韧的精神和毅力,提高其多方面的能力。

态度责任指的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生所有的核心素养最终将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正确的价值观是核心素养的灵魂。

对教学的启示:

一是不要把科学观念等同于科学知识;

二是要注重在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是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是要加强学以致用,体现素养导向的教学。

第三个特点是注重综合:

小学科学本身就是综合性学科,包括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和宇宙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淡化四大领域,体现综合性,凸显13个核心概念,其实13个核心概念还是原来的四大领域,只是现在说侧重于四大领域。

再一个就是提炼了跟科学密切相关的4个跨学科概念: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

对教学的启示:

一是树立综合学科的思想;

二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综合的实际);

三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比如项目化学习。

第四个特点是加强实践(科学课程最重要的特点):

实践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新课标给出了学生必做实验(146个),这是保底的实验,学生必须会做的实验。

对教学的启示:

一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二要动手动脑学科学,知行合一;

三要在评价时加强对实践能力进行测评。

第五个特点是体现进阶设计:

概念发展的进阶;科学思维的进阶;探究实践的进阶;态度责任的进阶。

进阶对教学的启示:

一是把握学段要求,不超前不落下;

二是懂得来龙去脉,把握教学难度;

三是关注前后联系,照顾学生发展。

第六个特点是增加学业质量(突破之一):

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而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进行总体刻画,用以反映目标的达成度。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区分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每一个核心概念的学习之后,都有相应的学业要求;帮助教师把握核心概念学到什么程度;为学业质量的刻画打下基础。学业质量是对学业要求所有的概括。

第七个特点是推进教学改革:

一是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二是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

三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

四是注重探究实践开展教学活动。

今后科学教学的努力方向:

过去往往太注重知识学习,对科学本质、学以致用(即迁移应用,解决问题)重视不够;今后的小学科学要走向素养导向的教学。

一是动手动脑,继续推进探究式教学;

二是学思结合,关注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是知行合一,加强技术与工程的教学

主持人: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家校携手合育,那家长能做什么呢?

王老师:家校携手共育不是把学习的事儿推给家长,学科知识学习必须要学校来完成,学校就是学习学科知识的地方,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地方。家长们可以做什么呢?

一是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六七岁的孩子好奇心强,往往都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时候请我们家长多一点耐心,能解答的就告诉孩子正确答案,不能解答的可以引领孩子从书中寻找答案,或者动手实践,自己探究答案。孩子有许多的奇思妙想这是好事儿,家长不要排斥,更不要斥责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拆装玩具,说明孩子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是孩子探究实践的最好机会,请家长鼓励孩子多动手,如果怕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可以引导孩子在自己的房间或者一个固定区域拆装玩具。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说不定您的孩子就是一个很棒的发明家或者科学家。

二是多进行科普阅读。科学需要探究、动手实践,也离不开阅读,让孩子读一些科普文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是多带孩子出去体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科学与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科学的课堂不要仅仅局限于教室,比如去参观科技馆、去大自然中玩玩,春天看花,秋天看果、看叶,我们就有《认识植物》这一课,让孩子了解植物的叶、茎、花、根、果实等。大自然这个课堂远比我们的教室呈现的更加丰富多彩。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整理

责编:刘岩

审校:高涵

大小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

iOS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