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举办首届抽纱艺术精品展

山东烟台举办首届抽纱艺术精品展

2021-03-08 09:17 来源:大小新闻

3月6日,为期10天的烟台市首届抽纱艺术精品展正式落下帷幕。由烟台市非遗保护中心、中国工艺烟台抽纱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烟台市首届抽纱艺术精品展,共计展出六七十年代抽纱精品180余件,使市民不仅感受到一百多年来烟台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更感受到文化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抽纱是一种以棉线、麻线、丝线或各种织物为原料,经过绣制或编织而成的装饰性镂空制品。它的发展既有我国古老的传统,又有外来的因素。烟台作为我国抽纱艺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深厚抽纱艺术积淀,销往海外很多精美的抽纱制品都出自烟台市能工巧匠之手。

烟台抽纱工艺繁多,民间有"八大边"和“八大绣”之称。"八大边"即棒槌花边、梭子花 边、手拿花边、网扣、棒针、勾针、百代丽、编罗丝等;“八大绣”指满工扣锁、扣眼、雕平绣、绒绣、生丝绣、云龙绣、绣花衣、机绣等。

新闻链接

烟台,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城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依靠大海,结网而渔,掌握最原始的编结技术。远在公元六世纪,胶东民间刺绣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明、清时代的绣花被面、枕头、衣裙、轿衣、座垫等刺绣品上,各式针法已达20多种,当时,民间还出现了用棉线或丝线编织的网状花边,其编织方法与现今勾针和针结相类似。

1861年烟台开埠,西方传教士接踵来到烟台,他们开办教会、学校、医院,同时也把欧洲的民间刺绣和编织工艺传入烟台。1893年,英国传教士詹姆士马茂兰夫妇就利用国家津贴在大马路西部路南创办“仁德洋行”。后来马茂兰夫妇又接管了“花边女子学堂”,后来改为“培真女校”,收容生活无着落的女子,教她们花边和镂空技艺。

据宋玉娥的《烟台仁德洋行点滴》中记载,“所用之器,置备极易,故辗转流传,几乎人习其艺,历年来,借此艺为生之妇女,烟台一埠,数以千计。”花边生产技艺就这样在烟台兴盛起来,抽纱花边的生产已遍及胶东各地。至1903年,该洋行资金积累达5万海关两(银),居山东省进出口贸易之首。此后经营抽纱花边的中外庄号竞相成立。

据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出版的《中国重要商品》一书记载:“中国花边工业之中心,以山东省烟台及其附近一带为盛。”《中国实业志》(纺织工业·花边业)中记:“鲁省之花边业,分布于烟台、栖霞、招远、荣成、海阳等处,全省经营此业者,凡一百三十九家,资本总额达二十五万九干余元,以烟台最为发达……”。

20世纪30年代境内花边抽纱业已极兴盛,共有大小庄号170余家,其中烟台110家,威海36家,栖霞19家,招远6家,海阳4家,荣成1家。其中资本额5000元以上的庄号有烟台的意中、信丰、德泰、福华、中外贸易行、德和涌、字达,威海的天主堂绣花工厂、义丰、同胜、德裕恒、同丰、广德、同泰、德盛、亚东、庆新、盛新等。这些字号集中于烟台的大马路上,大马路也因此被称为“工艺马路”。

YMG全媒体记者 申吉忠 报道

责任编辑:张洁


大小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