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区东林变电站配套电力隧道成功下穿港城西大街

芝罘区东林变电站配套电力隧道成功下穿港城西大街

2024-01-29 09:54 来源:大小新闻

大小新闻客户端1月29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韩杰 王宁 摄影报道)一条贯穿中心区南部的电力“大动脉”施工,新年伊始打通了最难啃的“点位”,并在全国开创了新式悬臂式顶管机下穿国道作业的先河——

近日,由烟台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服务中心负责建设的芝罘区110kv东林变电站配套电力隧道工程,正式完成下穿港城西大街段顶管作业,从102米风化岩层中硬生生“凿”出一条通路,为整个隧道工程年底前全面贯通,打通了格外吃劲的关键一环。

与烟台其他正在火热施工的电力隧道不同,东林变电站配套电力隧道根据地质条件“量体裁衣”,定制了全国首台结合矿山开挖技术与顶管技术的悬臂式顶管机,加密、加长、加硬的刀头,在狭小的作业面上与坚实的岩石“刚正面”,如期打赢“硬仗”同时,更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相似地下施工,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昼夜不息

“硬碰硬”啃下拦路虎

“这个通宵,值了!”

从最后1米顶管作业开始,芝罘区110kv东林变电站配套电力隧道工程顶管作业现场负责人曹继军,双眼几乎没离开过竖井下的顶管机。4个多小时后,深达7米的出口井逐渐传出从沉闷到清晰的破碎声,深棕色的风化岩层逐渐开裂、粉碎,雪亮的顶管机刀头,昂然从岩层中崭露锋芒,不一会儿,小半个机身从隧道中探出。

从进洞到出洞,历时整整28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总长3170米的隧道最关键的102米,就此全线贯通。此时,一夜未眠的曹继军眼中已布满了血丝,但当目睹刀头破开岩层时,这位足迹几乎遍布省内的“老工程”,仍然激动不已。

区区1米,不过是成年人迈一步的距离,但在深达7米的地下作业面,却是另一番情景:148个飞速旋转的刀头,与强度高达70兆帕的岩层“硬碰硬”,滚烫的刀头、飞溅的碎石、喷涌的泥浆之中,每次前进都弥足珍贵。“港城西大街段最大的施工难点,首先地下绵延着漫长的中风化岩带,别说掘进1米,哪怕掘进区区1厘米,面对的可能都是截然不同的地质条件。”曹继军说。

港城西大街地下的岩层有多硬?曹继军告诉记者,暗挖段的中风化岩,硬度与花岗岩相当,“通俗地说,我们在地下挖穿了一座石头山。”顶管作业进入后半段,又遇到丰富的地下水,必须一边“短进尺”、一边“强支护”、一边“快排水”,安全、精细、科学作业,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短短的102米,“精雕细凿”了近1个月。曹继军回忆,地质条件最好的情况下,项目部一天也只掘进了3米;最差的时候,“4小时‘歇人不歇马’顶管,只前进了20厘米。”

如今,“堵点”成为通途,年底前东林变电站配套电力隧道全线贯通基本“稳了”。

全国寻访

定制凿石“利器”

在车流如织的国道下方7米处进行顶管作业,挖出一条高3.1米,宽3米的电力大动脉,难度肉眼可见。“项目东侧是高铁芝罘站,顶管段与铁路线几乎平行,必须严格保持安全距离;北段是地下暗河,必须穿过被水浸泡的松软土壤;但最大的难点,还是在完全不影响国道通车的同时,从其下方完成顶管。”谈起去年进场至今的“与天斗,与地斗”,施工总承包单位中建海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飞虎记忆犹新。

作为烟台市东西通勤主干路,港城西大街的“动脉”意义无须赘述。记者查阅百度地图发现,港城西大街日常和高峰时段车流量,长期位列市区前10,如果放弃顶管作业,改用明挖施工,即便只占据半幅路面,也将给市民出行带来巨大不便。眼下正值深冬,雨雪、大风天气和僵硬的冻土,都是户外作业的“拦路虎”,综合权衡,顶管作业显然是各方都受益的“最大公约数”。

然而,顶管作业的最大难题,在于“只能进,不能退”。尤其在车流量巨大的国道下实施顶管,此前国内电力隧道尚无成功案例可以借鉴,相似的施工试验,也通常只挖到地面以下3米。一旦顶管遇阻,又要挖开路面“返工”,造成巨大的时间、资金、人力和通行浪费。在更深的地下,与完全不可知的岩层“斗智斗勇”,烟台注定要“吃螃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飞虎介绍,带着“独一份”的悬臂式顶管机设计需求,项目部先后寻访了4家国内施工机械龙头企业,但在复杂的地质条件面前,3家企业最终知难而退。最终,徐工集团为项目量身定制了“凿石利器”,崭新的悬臂式顶管机,借鉴了钻削式采煤机的工作原理,“好钢用在了刀刃上”——148个密密匝匝的刀头,长度均为16厘米,比一般顶管机刀头长出6厘米;采用了硬度更高、也更有韧性的锰钢材质,而这样犀利的刀头,项目部在开工前,整整准备了480个。

“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我们破碎了整整950立方米的岩层,其间没有发生过一次塌方。”曹继军的声音里满是自豪。“独家定制”的悬臂式顶管机,不但圆满完成了中心区复杂地质的挑战,也为顶管机穿越中硬岩石作业,蹚出了一条“明路”。

一举多得

隧道建成美观更耐用

伴随着烟台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中心区南部腹地近年来人口和产业不断涌入,“人气”提升的同时,基础设施升级迫在眉睫。

身为片区新增的电力“动脉”,全长3170米的110kv东林变电站配套电力隧道工程,将实现地上铁塔、明线入地,为片区未来电力扩容预留充足空间。

作为烟台芝罘区目前在建最长的地下管廊,110kv东林变电站配套电力隧道的建成,打通了芝罘区南部黄务新城的高压供电廊道,使得220kv黄务站与110kv东林站通过更为可靠的地下供电通道连接,也为远期规划110kv车门站接入预留了路径。这一电力通道进一步优化了芝罘区南部电网网架结构,大大提升了南部新城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实现了电力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韩杰介绍,电缆入地,不但能科学合理的集约化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减少道路反复开挖,还能极大增强城市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增强城市线路的传输能力,杜绝视觉污染,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电磁场对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影响,更好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能力。

责任编辑:柳林

审校:王蕾

大小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