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进行时】让乡村振兴画卷成色更足
2025-01-11 14:09 来源:大小新闻“三农”向好,底盘夯实,全局主动。
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亩,粮食总产38.3亿斤;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9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2个、和美乡村42个,实施“千村共富”产业项目36个……2024年,我市粮食取得丰收,富民产业快速崛起,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一个个幸福和美的场景,描绘出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新图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市。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从四个方面作出了安排部署,为新一年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制定了“任务书”和“路线图”。
“要着力保障粮食生产,培育特色产业,强化乡村建设,提升治理效能,让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成色更足。”代表、委员们表示。
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
2024年,我市坚持扩大种植面积与优化种植结构两手发力,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在全省高产竞赛中取得了玉米单产第一、小麦单产第二的好成绩。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将“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保持450万亩、38亿斤以上”列为今年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要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市人大代表,招远市夏甸镇泥湾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学林说,泥湾子村700亩耕地全是丘陵地,粮食生产条件比较差。最近,村里正在安装智慧灌溉系统,等安装就绪后,只要轻点手机屏幕,清水和水溶肥就能通过滴灌管直达作物根部,既能高效节水灌溉,还能提高粮食产量。明年,“泥湾子”将变成“米湾子”“粮湾子”,给大家带来惊喜。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0个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端牢粮食‘饭碗’,培育良种是关键。”市政协委员、市农科院副院长辛国胜说,我市在小麦、甘薯、苹果等农作物方面具有传统育种优势,推出“烟农”“烟薯”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种,叫响了烟台种业品牌,这是我市种业振兴的基础和优势所在。
辛国胜表示,下一步,市农科院将调整育种思路,充分考虑市场变化和群众需求,选育一批适应生产需要的新品种。另一方面,将基因编辑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手段与传统育种相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代表、委员们表示,保障粮食生产,还需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建设气象保险防灾减灾联合实验室,建设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同时,树立大食物观,加强肉制品、海产品、果品等新型食品开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把“土特产”建成大产业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第十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烟台海裕食品有限公司等13家烟台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市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99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振行动,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大、竞争力强、联农带农机制比较完善,在产业发展中能有效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市人大代表,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张东明说。他以白羽肉鸡产业为例,全国5家白羽肉鸡上市企业中,有4家是烟台企业,带动白羽肉鸡产业成为烟台农业的又一支柱产业。随着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将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烟台农业再上新台阶。
小小“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统筹推进强龙头、优品种、提品质、拓市场、树品牌,全方位增强烟台苹果、海参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白羽肉鸡、葡萄与葡萄酒等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大樱桃、莱阳梨、食用油、烟台甘薯等名优品牌价值。
“烟台甘薯产业的春天来了,我们有信心把这个‘土特产’变成大产业。”市政协委员、安华农业保险山东分公司工会主席、烟台市甘薯产业协会会长徐敬伟说,近年来,烟台甘薯产业发展势头足、成效好。2024年,全市甘薯种植面积拓展至40万亩,总产量突破100万吨,7年翻了2.7番,产值增加4.5倍。在下步工作中,将用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大力优化种植结构,建设甘薯产业“烟台种谷”,拓展深加工和消费环节,打造烟台甘薯“新六产”,让烟台甘薯“香甜世界”。
代表、委员们表示,培育特色产业,还要开展省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
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改造清洁取暖4700户、危房704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改造提升农村公路2150公里,莱高线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过去一年,我市加强乡村建设,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改造提升农村公路2300公里。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才能更好实现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听完报告之后倍感振奋。”市人大代表、莱阳市如果丽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俊丽说,这几年,农村地区“路难通”“水难上”等制约乡村发展的情况明显改善,自己也在周边村子加大了投资、建起了仓库,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当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提升治理效能,深入实施“千村共富”计划,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优行动,积极引育农村创客、致富能手、乡村工匠,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跟一家一户的小本经营相比,新型经营主体规模适度、理念先进、信息畅通,与市场的距离更加贴近。”市政协委员、海阳市丹露春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钱振磊表示,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优行动,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代表、委员们表示,强化乡村建设,提升治理效能,还要持续推进“片区引领、梯次实施、全域提升”烟台实践,推广“交邮合作”模式,稳妥推动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
逐梦田园绘新景,让我们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真正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的实惠和福祉。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责任编辑:逄苗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