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东厅:80后青年的“莓”好创业
2024-04-22 16:33福山区东厅街道优化乡村创业环境吸引城市青年人成为“乡村振兴合伙人”——
YMG全媒体记者 权立通 通讯员 陈俊飞 摄影报道
“我的蓝莓,一亩地的产值超过7万元。”仲春时节,记者来到福山区东厅街道解字崖村,在村西的3座蓝莓大棚前,80后“乡村振兴合伙人”孙郡告诉记者,自从在街道和村里支持下兴建起智慧管理蓝莓园,自己的“乡村创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乡村合伙人”制度给80后乡村创业插上翅膀
走进孙郡的蓝莓大棚,只见一株株蓝莓树枝上,或青、或蓝的蓝莓长势喜人。
“今年一上市价格就过百元。”孙郡告诉记者,这3个占地约5亩的蓝莓大棚,2017年建成后第二年就结果产生效益。东厅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范冬冬介绍,从出生到成年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80后青年孙郡,是到解字崖村“走亲戚”时,遇到街道机关干部进村宣讲。他对“在各村建服务站点,为创业青年提供土地、技术、管理等政策服务包,从品种筛选到技术支撑,从人力保障到产品促销,提供全过程无缝隙服务”的“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政府搭台、合伙人唱戏,不仅个人收获了事业发展,还带动集体经济发展,这是合作共赢啊。”富有经济头脑的孙郡,顿时来了兴趣,经过多次磋商、实地考察,到解字崖村投资创业。村委组织人手在交通便利、平坦开阔的地方平整出5亩土地,街道农业站联系市农科院蓝莓专家定向提供全过程服务,孙郡投资60万元建大棚、买来优质种苗,很快,3座蓝莓大棚建起来了。
孙郡的蓝莓专供礼品市场和大型商超,第二年亩产超过1000斤,产值超过7万元/亩,三年便收回成本。
“蓝莓革命”让农业新质生产力产生“芯片”效应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栽培出好蓝莓,品种更新是关键。
“烟台农科院把这里纳入蓝莓实验基地管理,我们已联手培育出几十个蓝莓新品种。”不仅如此。孙郡说,一场新的“蓝莓革命”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近年来,东厅街道邀请专家开设“田间课堂”,手把手培训指导新农人,专家团队与农户建立起长期“一对一”或“多对一”联系,把新技术、新理念传递到乡村一线。
孙郡也是受益人。
慢行在蓝莓大棚中,孙郡向记者展示他手机上的软件:“我在蓝莓棚里安装了智能精准肥水系统、温室气候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通过手机APP可随时查看每个大棚的空气二氧化碳浓度、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实时动态数据,并实现一键浇水、自动开合通风系统等精准高效的远程操作。”
孙郡说,新“装备”根据植株的水分蒸腾量参数指导精准补水,减少了尾液排放5%以上,施肥精准度达到95%以上。
“我们的实验,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市农科院蓝莓专家顾亮说,孙郡的智慧蓝莓基地正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大农科”在基层的探索实践,为农业领域新革命积累了前沿经验。
蓝莓上“村播”,让更多人共享“莓”好
“现今,主播成为‘新农人’,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孙郡说,几年来的乡村创业,让自己也眼界大开。
近年来,东厅街道围绕大樱桃、桑葚、蓝莓、小米等特色农产品,启动“乡村振兴村播讲堂”项目,从筛选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培训主播和客服等60余名“新农人”。政府引导高标准建设电商村播基地,宣传和推广特色农副产品。“村播”带来了流量,也推动了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带动了人才回流农村、乡村产业发展和农产品渠道升级。
一个新的计划开始在孙郡心底萌发。他又建起总面积5亩地的蓝莓苗圃,选育优瑞卡、F6、L25等四个新品种,开启了蓝莓的“链式发展”。目前,他的出圃苗木已从每年一两千棵发展到近万棵。
“时不我待,必须抢抓机遇。”孙郡告诉记者,近几天自己正忙着注册电商公司、申办苗木销售许可……紧锣密鼓地筹建电商平台。一两个月后,他们的村播平台就会在抖音上线。
责编 邹春霞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