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日报】果都耄耋老人笔耕不辍又出新书,纪念胶东抗大创建80周年
2021-03-21 07:43 来源:大小新闻·栖霞频道2021-3-26 烟台日报 09版 栖霞新闻
大小新闻客户端3月21日讯 (YMG全媒体记者 赵巍巍 通讯员 牟宇翔 蒋言芳 摄影报道 )近日,年过八旬的栖霞一中退休教师张荣起,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自费编辑出版了一本名为《胶东抗大调研考证文集》,以纪念胶东抗大创建80周年。
张荣起,1935年出生,原栖霞一中高级语文教师,从教至今60余年,笔耕不辍,成绩斐然,先后刊发各类作品600余篇(件)。1958年,撰写的散文《英灵山烈士陵园》入选山东省乡土教材。2020年,散文《南北海岸孪生烟台》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 》。
去年疫情期间,张荣起“宅”在家里,潜心撰写编辑了《胶东抗大调研考证文集 》一书。
献礼抗大:红色教育添好教材
为什么编辑撰写这样一本文集呢?张荣起老人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宅在家那些天,脑海里老是重复出现近两年内参与筹建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时的一些镜头,对湮没在沧桑中的抗大资料的挖掘,对深藏在民间的红色文化遗址的寻觅等等。今年是胶东抗大创建80周年。我立马眼前一亮,今年的奋斗目标有了,把20年来调研与考证胶东抗大的文稿集中起来,编辑成集。”
历时半年多,收集20余篇文稿、共计10余万字的 《胶东抗大调研考证文集》近日终于付梓。该书以“胶东抗大”历史为主线、文化为主题,以发扬光大“胶东抗大精神为目的,全面深入地进行原创性探索研究,真实详尽地再现、记录了“胶东抗大”的名人轶事,形成了一批具有历史性 、知识性、趣味性的学术成果 。
烟台文化界名人宋志刚对该书赞誉有加:“该文集是当前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一本优秀读物。”
抗大情缘:先后四次撰写“抗大”
张荣起结缘胶东抗大,曾先后四次撰写胶东抗大在栖霞的办学史。
第一次是18年前的2003年,栖霞市政协文史委与教体局编撰第十集“文史资料”——《栖霞教育》专辑,已近古稀的张荣起应邀作为执行编辑的负责人,把胶东抗大史料列入征集范围。在开展地毯式调查、寻访的基础上,撰写了《战争年代在栖霞的一所军政大学》文稿 。二写胶东抗大办学史是2009年。那年张荣起应邀主编《栖霞市军事志》,在“军事院校”栏目中,对抗大办学史作了介绍。三写抗大是2014年,张荣起参与了《烟台区域文化通览》“栖霞卷”的编纂,被邀为“胶东抗大在栖霞”的撰稿人。四是2018年参与了“栖霞市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的筹建。前后一年多的时间,张荣起跑烟台,走莱阳,转莱州,到龙口等抗大涉足地,收集资料,撰写出3万余字的抗大校史。
如今,栖霞市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已成为栖霞乃至烟台红色革命教育的“网红” 之地。
执着探索:踏遍乡间寻觅遗迹
翻阅《胶东抗大调研考证文集》,“胶东抗大故事剪辑 ”“‘抗大’人说‘抗大’事”“遗留谜团考辨选录”等章节,史料翔实,可读性强,殊不知文章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的背后,都凝聚着张荣起老人的艰辛付出。为了寻访那些散落在历史烟尘中的史料、遗迹,他不辞辛苦地奔波在胶东的乡野。
资料显示:胶东抗日军政学校(胶东抗大的前身)于1938年在崖子村(今乳山市)创建。但学校的住址在哪儿?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考证。为了查证,张荣起通过114找到镇政府,又联系上了崖子村党支部书记,但因孙书记年轻,只知道崖子村在战争年代是共产党的大本营,好多老房子都有故事,但对军校的遗址概莫所闻。2019年6月,张荣起专门去崖子村实地考证,最终确认保存较好的古建筑 ——孙氏祠堂为胶东抗日军政学校的遗址。
胶东抗大曾在蛇窝泊镇的文石村驻扎过,但“具体在哪儿”也是个谜。去年4月份,张荣起和一位蛇窝泊籍的退休教师去了一趟文石村,召集有花甲、古稀、耄耋不同年龄段的五六个老人,开了一个小型的调研座谈会。会后,大家一起实地确认了抗大校长王儒林曾经办公的旧址,和抗大宣传队的驻地——一个全村唯一没有翻新、满目疮痍的旧屋。
情牵栖霞:深耕果都文化沃土
张荣起的老家是威海乳山,来栖霞工作已60多年了。张荣起老师作为一个园丁,辛勤耕耘了42年,桃李满天下。退休后,为了回报他热爱的第二故乡,张荣起老人发挥余热,用手中的笔,为栖霞的文化事业锦上添花。
2001年,他应邀执编了栖霞一中首部校志《杏坛春秋》,后又相继应邀执编首部《栖霞教育》、主编首部《栖霞苹果》、参编《中共栖霞党史》(二卷)等史志典籍。
在宣传栖霞的文化活动中,他参与过山东省首部DV电影《把婆婆嫁出去》的拍摄,参与MV《印象栖霞》及短视频《军民鱼水情》的拍摄。十几年来,他以栖霞为主背景创作出版过《灯下文存》《灯下文存续集》《灯下诗存》《人名故事荟萃》等诗文集,被人誉为“栖霞小百科”及 “有可读性的作品”,连同他执行或主编的史志文献,总计在300万字以上。
责任编辑:赵巍巍
扫一扫下载大小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