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发布 | 烟台高新区:发力四个“一批”,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烟台发布 | 烟台高新区:发力四个“一批”,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2022-09-15 09:12 来源:大小新闻

9月14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烟台高新区专场——提标提速、提质增效,争当烟台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会前,播放了烟台高新区城市形象宣传片。烟台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王金腾介绍了烟台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高新区管委一级专员、招商部负责人、工业设计小镇推进中心第一副主任赵军,高新区经济发展部部长姜洋,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部长李胜江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发布会现场


今年以来,高新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聚焦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要事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跃升的良好态势。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7%,税收占比90%,收入增幅及税收占比均列全市首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列全市第5位;规上服务重点行业营收增长30.3%,列全市第6位。


01


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取得突破。


◆主动担当责任主体,工业设计小镇和世界设计公园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这两个重大项目事关烟台创建“世界设计之都”战略。5月19日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通过之后,高新区迅速联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意向投资主体和专业合作团队,组建项目建设指挥部,联合办公、实体运行、快速突破。6月份全面完成了小镇功能定位、项目布局及建设方案研究。同时招引知名央企进驻,细化建设施工方案,开展投资平衡测算,同步展开招商。7月23日,总投资12.6亿元的工业设计赋能示范区签约落地,划分为智能制造、总部经济、电子信息3个主题示范园区。目前智能制造赋能示范园区已进场施工。工业设计小镇核心区,正由香港嘉年华团队深化建筑和公共设施施工设计,计划引入生态合作伙伴,打造以设计元素为支撑、技术服务与文旅消费相融合的新型园区,于年底前启动建设。世界设计公园既有建筑改造和烽火公园一期建设已于8月中旬完工,世界设计产业组织和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近期将入驻办公,目前正在筹备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两大产业园建设。围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布局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引进生物医药产业项目14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6个组建了城市更新公司,高标准规划了3平方公里航空航天产业园7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方面,依托现有航天院所的科技创新优势,按照“管委平台融资、区属国企建设、项目拎包入驻”的模式,全力推进主企业牵引建设航空航天产业园,二期180亩已完成用地拆迁、土地性质变更,正在制定项目规划建设方案,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同时另外选址规划500亩烟台航天产业园,已启动征地拆迁和土地平整,明年开工建设。目前全区已累计集聚培育航空航天及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企业300家。另一方面,依托绿叶制药,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建设,依托烟台赛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赛达医疗科技园、联合市国丰集团打造的蓝色药谷·IVD国际产业园,都将于年内开工建设。博安生物争取年内上市,绿叶新冠疫苗将于年内完成Ⅱ期临床试验,明年在国内和老挝上市,目前全区累计集聚培育各类生物医药企业近600家。

◆与东方电子合作,全力加快“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校区”试点建设。发挥东方电子能源数字化管理技术优势,抢跑“双碳”赛道,依托东方智能科技园加快建设“零碳园区”,试点打造零碳社区、零碳校区,争取明年一季度建成,为全市智能低碳城市建设打造样板、作出示范。

图片

发布会现场



02


一批增动力、促发展的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深入实施工业经济5年倍增计划,坚持对外招大引强扩大增量、对内扶持企业优化存量“双轮驱动”,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优、发展动力增强、质量效益提升。

◆产业链条精准招引。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聚焦航空航天、医药健康、工业设计等特色产业,开展线上线下“双招双引”活动20余次,一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上半年,新引进三类500强5个、过10亿元项目11个,实际使用外资9360万美元、同比增长84%,完成全年任务的78%,列全市第3位。

◆重点项目建设攻坚提举办4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总投资49.58亿元的27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省、市重点项目开复工率均达到100%,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90%、75%;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1.7亿元,圆满完成半年承诺目标任务。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及重点项目推进综合评价列全市第4位,获重点项目管理奖补资金220万元。高新区航天卫星研制项目、中集海工院经海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代表烟台市迎接了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现场观摩,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

◆真金白银政策激励。落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筛选205家规上工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由11名县级领导干部、20个部门共同包保,印发4批政策包,深入企业宣传发动100余次,兑现产业发展扶持资金6100多万元,落实减税降费3.06亿元,其中区级1.5亿元。组织28家区内企业参与全市汽车消费券、餐饮消费券、家电消费券活动,发放惠民消费券100万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全市1.7个百分点,列全市第3位。

◆倾心聚力强化要素保障。在全市率先出台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若干措施,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鼓励引导银行机构不断加大对民生、中小微企业等普惠重点领域投放力度。上半年,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13.2亿元,占比较年初提高5.18个百分点,列全市第1位。加快城市更新,全力盘活低效用地,强化用地保障,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0.38公顷、闲置土地4.14公顷、低效用地4.46公顷。同时,利用闲置厂房承接优质项目,国家轻量化中心先进复合材料研发基地、智能装备生产线研发制造等项目盘活闲置厂房2.5万平米。

图片


发布会现场

03


一批激活力、育动能的创新资源要素持续集聚。


◆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药物高研院改建和新建项目工程进展迅速,完成投资约8亿元,获批建设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成为全市两家获批单位之一,被认定为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大创园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烟台高新区韩国海外孵化器项目签约落地,1号创客空间获批全国版权示范园区。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总数实现翻倍。绿叶制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获评优秀,是全省唯一一家获评优秀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市级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9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获批数量列全市第3位。

◆企业孵化培育实现突破。推进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启动“送智赋能、创享未来”创业企业能力提升工程,4家企业入选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新增省瞪羚11家、省“专精特新”16家、市“专精特新”27家,创历史新高。

◆创新能力实现提升。现科技扶持和人才补助资金2700余万元,引进大学以上人才1215人,新增发明专利370件、增长16.7%,2项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航天513所、东方蓝天钛金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71%,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比达6.9%、提高1.5个百分点,技术合同成交额6.9亿元,科技创新指标均居全市前列。

图片


发布会现场

04


惠民生、保底线的好事难事办实办好。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全面抓好10项35件为民服务实事,高新区医院、海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启用,杏坛中学招生,崇文小学、阳光幼儿园新园完成主体建设,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占比和学前教育公办率半年考核位列全市第1位。以解决12345政务服务热线投诉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群众反映问题解决率、满意度稳步提升,6月份热线办理考核列全市第5位。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13项城建重点工程开工,完成投资7.5亿元。马山、北寨12.77万平米安置房按期交付,疾控中心高标准启动建设,总投资3.1亿元的科技文化主题教育基地全面开工。结合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打造“一点一片”文明典范示范片区,建成全市首个儿童文明实践广场,创城工作列全市第2位。

◆底线工作持续守牢。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完成辛安河海景酒店、创业小宅隔离点改造,筑牢疫情防控防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全力抓好防火、防汛等工作,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统筹抓好信访维稳、生态环保、债务化解等工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烟台日报烟台高新区立足于打造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工业设计、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建设。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烟台高新区在强链补链加快发展方面的情况如何?


高新区管委一级专员、招商部负责人、工业设计小镇推进中心第一副主任 赵军——


上半年烟台高新区完成实际使用外资 9363万美元,同比增长84.2%,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500 万美元,增长 1813.3%。

工业设计产业链多措并举、日渐成势。高新区具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和人才创新优势,推动工业设计产业链做强做大,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意的聚合效应,能够有效带动提升现有企业提档升级,吸引更多行业企业聚集发展。为此,今年以来全区上下突出园区建设和项目引进两大重点、抓住世界设计公园和工业设计小镇两大载体、明确“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颁奖活动和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两大活动、发挥产业牵头部门和要素保障两个积极性,共同制订工作计划和推进时序,实行挂图作战、明细节点卡实责任。3月22日世界设计公园和工业设计小镇规划方案通过,5月19日明确建设责任主体,5月21日组建项目建设班子,7月7日明细园区产业功能布局,7月23日小镇产业赋能示范区签约,8月23日启动地块征迁,9月9日项目方进场施工。同期世界设计公园既有建筑改造和烽火公园一期建设6月25日动工,已于8月中旬全部交付。通过园区建设的快节奏,赢得产业招商和配套企业快响应,目前苏科高新、香港嘉年华、新加坡长信传媒、北京751、和君资本等团队积极推动项目落地,已签约项目3个,合同额13亿元,其中外资3000万美元。
航空航天产业链精准定位、体系化布局。航空航天是高新区主打特色产业,目前形成以中集海工院、东方蓝天钛金、华宇航天、北航科技园、正元数字、北方星空、睿格星云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关联企业为支撑产业聚集地。按照全市“链长制”工作部署,作为主要产业承载地,高新区重点实施“链条式”精准招商,以打造全产业链的卫星产业发展高地为目标,持续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目前加紧谋划烟台航空航天产业总体布局,突出 “1+N”体系化布局:“1”是指航天产业核心园区,主要围绕空间飞行器、集成电路等技术优势,引进整星研制、设计、应用、关键部组件制造、航空航天电子、民机航电等上下游项目;“N”是指专业化发展航天卫星产业园、航空航天紧固件及结构件产业园、国科装备产业园、烟台北斗空间信息产业园等关联园区,构建起资本汇集、项目密集、技术交集、产品链接的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地。通过实施链条式、集群化发展,推动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强势崛起,年内争取6个总投资50亿元已签约项目快速落地,早见成效。
生物医药产业链借势发力、再上新高。目前全区已聚集链内企业6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家,“四上”企业12家,上半年主营收入接近50亿元。在推进过程中:着眼于产业招商,我区已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的四大区域(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搭建起自有招商网络,已与前途汇、火石等咨询、服务中介机构结成合作伙伴,重点引进诊断、高值耗材、智能设备等医疗器械和细胞领域优质项目。着眼于骨干培育,在全区筛选出10家高成长潜力骨干项目,借助在韩国设立的海外孵化器,依托韩科院、成均馆大学等渠道,引入医美医妆、保健品等技术合作项目。着眼于重点园区,重点推动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二期和高研院研发型企业孵化器建设运营,启动医药健康产业化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生产车间,满足生物医药产业的成果转化和规模制造需要。着眼于项目建设,加快蓝色药谷IVD国际产业园、博安生物上市、新冠VLP颗粒疫苗生产线、生物创新药产业化生产线、膀胱癌早筛产品成果转化、中医世家大健康服务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国家级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胶东在线7月份,高新区有2个重点项目代表烟台市迎接了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现场观摩,高新区近年来重点项目谋划建设情况如何?


高新区经济发展部部长 姜洋——


2022年,高新区共安排市级以上重点项目11个、年度投资21.4亿元,项目个数、投资体量均创历史新高。从项目情况看,主要有三个特点:

技术含量高。投资10亿元的派诺疫苗项目,是我国首个基于VLP技术研发路线的新冠疫苗项目,同时填补了全省疫苗产业空白。今年1月份,该项目获得山东省首张创新疫苗生产许可证。目前,已完成临床一期、二期样品的生产制备,正在国内及老挝等国家开展临床试验。明年产品可上市销售,年营业收入达100亿元。航天卫星研制项目总投资10亿元,拥有完整的适应航天装备要求的科研、生产、试验体系,产品主要为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卫星导航等重大工程提供配套支持。

带动能力强。中科环渤海新药创制高等研究院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主导建设,总投资17.8亿元,计划引进30个国内领先的核心研究团队,高层次研究人才300人。今年2月份,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研院按期入驻,3月份获批“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和“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全省首家生物医药省实验室。项目将在3年内引进孵化医药企业20家,新增产值150亿元以上,同时在新药创制理论与关键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北方“蓝色药谷”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国际工业设计小镇项目,目前已完成原型创新工场、沿湖景观等内容建设。依托该项目,连续举办了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省长杯”“市长杯”等系列活动,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完整知识产权雪蜡车。

建设速度快。山东博安生物投资10亿元建设的生物创新药产业化项目,2021年开工建设,今年1-8月份实现产值3.5亿元,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正在研发治疗新冠肺炎、骨质疏松、糖尿病等方面药物,上市后年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总投资13亿元的新浩阳高端精密轴承项目,是高新区海洋工程产业链的重要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用14个月时间,今年可实现产值近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生产风电精密轴承等各类高端轴承2000台套,其中3-8米尺寸段的风电轴承产能居全国首位,产值突破40亿元。

从市级以上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看,1-8月份完成投资18.7亿元,达到年度计划的近90%。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三个方面:

强化要素保障,破解项目建设难点。土地改革方面,今年以来标准地出让4宗、196亩,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 40.38公顷、闲置土地4.14公顷、低效用地4.46 公顷。资金保障方面,在全市率先出台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若干措施,累计兑现产业发展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3亿元、专项债券6.26亿元。

简化审批流程,打通项目建设堵点。出台“四证齐发”审批机制,最快6个小时实现四证现场领取。创新设立“立等可取”专区,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即来即办、立等可取。审批层级压缩求“平”。将90%以上工程建设类审批统一授权窗口一站式受理、审核、发证,实现“多窗合一”“一窗通办”。“互联网+政务服务”求“快”。积极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数据共享,全区50%以上工程建设类业务从“最多跑一次”变成“一次都不跑”“一次都不见”。

优化服务机制,消除项目建设痛点。一是精准开展前端服务。在项目招引阶段通过上门服务、集中辅导等形式,与项目企业一起开展前期筹备,切实提高项目落地建设效率。二是集成实施中端服务。项目落地后,聚焦土地报批、方案审批、施工许可等各个环节上的“刚需”,配套高标准、专业化帮办代办服务团队,确保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三是保障企业无忧发展。项目建成后,全部纳入全区企业走访、包保机制, “一企一员”常态化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


中新社作为烟台市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平台,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落户高新区已有一年多时间了,目前项目进展如何?高新区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情况如何?


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部长 李胜江——


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药物高研院”)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与烟台市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是烟台市重点打造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瞄准打造机制灵活、国际一流的新药研发创新高地,按照“边建设、边招引、边科研、边转化”原则,正在稳步推进海经大厦装修改造工程、科研设备购置、研究生院和实验动物设施建设,并同步启动了人才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和成果转化等工作。目前,已组建了包括13位课题组长在内的82人的科研队伍,完成3000多万元的设备采购与验收,筛选22个课题通过评审立项。今年3月25日,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成功获得省政府批准,可以说项目建设已步入正轨并取得了可喜成效。

烟台高新区在狠抓平台建设的同时,紧盯成果转化,注重发挥平台的产业赋能作用。一方面,强化平台的“公共”属性。聚焦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特点和新旧动能转换战略需求,全面加强与“中科系”“高校系”合作,推动平台高水平建设,发挥科研领头雁作用。例如,刚才提到的药物高研院项目已完成投资约8亿元,其符合条件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均已在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上实现共享,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另一方面,强化平台的“高新”属性。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平台围绕产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高新区兑现科技政策扶持资金2400余万元,帮助13家高新区重点企业取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9032万元;研发经费内部支出(R&D)占GDP比重达6.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1%,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9亿元;航天513所、东方蓝天钛金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屹海新材料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可以说,各类平台载体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新的提升。

虽然平台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赋能产业升级、支撑创新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为此,高新区启动了省级以上平台专项评估工作。下步,将结合评估情况逐一梳理、优化分类、整合提升,促进各类平台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技术与产出效益,推动成果本地转化和项目落地孵化,切实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赵璇

审校:李元存


大小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