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发区福莱山街道胜利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牟秀松——小康路上的“领路人”

烟台开发区福莱山街道胜利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牟秀松——小康路上的“领路人”

2021-06-01 06:52 来源:大小新闻

到金东农贸市场查看施工进度,确保元旦能正式投用,服务辖区百姓;到金东国际酒店了解试营业阶段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到西蒙西轴承厂查看生产情况,了解市场开拓情况……

很难想象,这是现年74岁的烟台开发区福莱山街道胜利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牟秀松一天的行程。最近一段时间,他几乎天天都这么忙,“这些工作都是涉及民生和村集体发展的大事,必须盯紧了,全力推进。”谈及缘何要让自己如此忙碌,牟秀松如是说。

胜利东村建起全市一流的幼儿园,牟秀松走进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玩乐。

一心为公,勤勤恳恳,寥寥数语诠释出了一名村干部的初心和使命。自担任胜利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牟秀松带领村民把一个集体资产几乎为零、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的贫困村,发展成一个坐拥固定资产10亿元、年人均收入超过8万元的小康明星村,成为烟台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漫步于夹河河畔,西岸那翠绿丛中一排排典雅别致的楼宇洋房,和一栋栋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映入眼帘,很难让人想象这里就是曾经由逃荒人搭窝棚居住而得名的“侨户村”,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经常念叨的“沙里旺”。

改变从牟秀松担任胜利东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开始。

1982年,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而立之年的牟秀松就任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带领大家发展经济,建村企、修虾池。几年下来全村经济有了起色,但守着连草都不愿长的荒沙滩和单一的村企,城乡差别的鸿沟仍然没填平。

“胜利东村出路在哪?”这是萦绕在牟秀松头脑里的头等大事。

1984年初夏,国务院批准成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他抓住国家允许社会向企业参股的政策机遇,将157万元征地款全部投入经济效益较好的烟台地毯材料厂,让“死钱”变成“活钱”。随后又将村里部分土地出租,两个项目年创收170万元。有了初步积累,村里成立了金东经济发展总公司,经营起建筑公司、运输车队、磨料磨具厂等11个子公司,几年下来,集体资产快速涨到3000多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初,牟秀松又借助外部资金以合作开发、独立开发等形式开发建设房地产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滚动开发了24万平方米的金东住宅小区, 不但使全村居民搬上了新居,而且对外出售楼房1100多套,回笼村集体资金近1亿元。随后,他又带领东村成功开发了16.8万平方米的夹河苑小区、13万平方米的金域河畔小区、3万平方米的金东商贸城和10万平方米的金东世纪商住楼,实现了从“盖房者”到“城市房地产运营商”的转变。

牟秀松致力发展的步子越来越大。近年来,他又远涉诸城市,投入约1.5亿元,启动了33万平方米的“诸城-金东世纪城”项目。

作为村集体的“掌舵人”,带动村民幸福追梦,牟秀松也从未停歇。胜利东村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了全市一流的幼儿园、小学和老年颐养中心,本村幼儿入园、老人入住老年公寓费用减半。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标准化活动场所,供居民休闲健身。

依托烟台开发区“两保”政策,投资800多万元为全部适龄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部村民能够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待遇……村集体还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3000多平方米的永久性市场和1000平方米的大棚市场,村里100多户居民干起了私营买卖,600多人就业,有了稳定收入来源。

2005年,在牟秀松主持下,村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成立股份公司,将3260万现金净资产折成股权,量化到范围内的每位居民,第二年,每位持股村民就拿到了红利。村里一位老人感慨:“活了一辈子,没想到老了不用干活也能挣钱,跟着牟书记,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的胜利东村,已成长为烟台开发区经济实力最强、纳税额最高、净资产最多的“龙头村”。昔日民谣也演变成:“西沙旺,西沙旺,不见过去穷模样,荒僻沙滩变城市,如诗如画真漂亮。”村民们说,幸福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生在了一个好地方,遇上了一个好书记。”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通讯员 夏盛 周放 郑立彬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蕾

大小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